近年来,“健康险+”概念盛行,成为资本聚集、行业协同、公司跨界的热点与焦点。当下,保险业正在经历与大健康产业共融发展的新时代,新思想交织碰撞、新机构大量涌现、新技术层出不穷。 8月20日,在2022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峰会上,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徐敬惠发表了题为《产业融合 共创健康险发展新时代》的演讲。 对产品服务品质和体验将提出更高要求 徐敬惠认为,为响应国家向最广大群体提供医疗保障的政策号召,满足各层次消费者多元健康需求、发掘健康保险业务新的增长点,保险业在产品设计、销售渠道等方面,呈现出与健康管理、生物医药、医疗卫生等跨行业深度协作,甚至融合成发展为新型产业形态的趋势。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方面的融合态势: 一是政策融合。无论是国家产业的顶层设计,还是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自中央到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文件。从赋予健康保险的目标使命、功能定位的新内涵,到提出拓宽保障人群、扩展产品范围、延伸服务边界等各个方面的新要求。具体来看,涵盖了通过商保目录,与基本医保衔接,补足基本医保“广覆盖、低水平”下的保障缺口;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对有既往症和慢性病的老年人群给予合理保障;鼓励医疗保险产品对新药品、新器械和新诊疗方法的应用提供保障等。从文件精神到具体指导意见,均能深刻体会到国家对健康保险供给侧改革的新期待,希望各相关行业能有机结合、相互激发、群策群力,以普惠群众保障民生为核心目标,构建新技术研发成果跨行业转化的价值链,服务惠及老弱病、新业态新市民等群体,促进整个产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客群融合。持续关注自身健康的群体,无论是“健康体”、“次健体”或是“带病体”都是健康保险和健管服务的“准客户”。“健康体”、“次健体”期望通过健康管理服务,早筛风险、强身健体,用保险方式管理预期健康保障支出。“带病体”期望以创新支付手段,降低成本负担获取优质医药资源,提升治疗的可及性和依从性,满足多层次健康保障需求。产业融合升级带来了产品服务的迭代优化,良好的服务体验产生的正向影响持续催化外溢式教育效应,唤起更多人群的保险和健管意识。随着消费者健康保障意识和支付能力的持续提升,对健康保险和健管服务的需求将逐步多元化,对产品服务的品质和体验将提出更高要求。 三是业务融合。基于服务客群拥有一致性健康保障需求,保险业主动拥抱大健康产业,逐步探索出多样化的业务结合点。一方面,保险业引入健康管理等平台服务,协助健康产业引流和推广。通过延长服务链路,收集更全面精准的信息, 借此完善自身对于健康产业的数据沉淀。数据积累不仅完善产品定价模型,还拓宽了业务边界,如,市场对于带病体保险产品的探索,将过去不可保风险变为可保责任。另一方面, 健康产业也依托保险业理赔服务的优势,快速有效打开市场, 更快更广地将服务触达需求人群,增加服务总量,实现销售规模持续增长。 四是资本融合。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参与,但资本是有方向的,逐利而走。随着保险产业与健康产业从实践中享受到融合带来的红利,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跨界流动,为大健康、创新支付等领域注入新鲜血液,填补原来行业交汇留有的空白区域。如,健康服务机构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反身进入保险业,支持保险业转型升级。又如,保险公司经过探索掌握大健康领域的运营逻辑与资源后,躬身入局,建立或并购健康服务机构。在资本助力下,产业的融合将不断创造新价值,推动着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 要用长远发展视角规划融合发展模式 徐敬惠表示,从实践看,现阶段产业融合的雏形已经逐步显现,但整体发展的质量和规模均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融合集中在头部,中小公司战略上缺少目标路径,战术上缺乏实践经验,公司间差异性较大,尚未形成市场化竞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形成多方认可的商业模式,保险业需要革故鼎新,转变思路,重塑发展理念,解决高质量发展道路中的问题。 一是转变格局,扎牢发展根基。民之健康,国之安康。国民健康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保险与健康产业融合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首当其冲要遵循好国家大政方针,应该承担起惠及百姓、服务民生、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历史使命。在考虑融合发展时,不应简单将短期盈利作为追逐的唯一目标,而是要用长远发展的视角来规划融合发展的模式。唯有扎牢产业融合发展的根基,才能行稳致远。 二是转变思维,实现合作共赢。产业融合的基本目标是合作共创实现“1+1>2”的共赢。通过融合,找到新客户、 拓展新市场、研发新技术、创造新制度,共同提升产业链价 值。行业要从共同利益最大化出发,抛弃门户之偏见,坦诚 以对,精诚合作。任何以损失短期利益助力行业发展,不考虑长远收益的合作,都难逃失败的命运。 三是转变模式,主动参与管理。多数保险公司仍沿用传统寿险思维经营健康保险,缺乏主动管理。内部运营管理上, 受制于健康人群出现概率低频,除了续期催缴保费和二开推荐新产品,基本不主动联系客户。外部产业融合上,仅局限 于购买第三方健管服务,对服务的使用效果缺乏追踪、评估和管理。只有利用好健管服务高频多触点接触客户的机会, 建立起有感服务体系,才能吸引更广大的群体认可融合价值,增加对保险机制的认同,最终为保险业贡献筹资能力。 四是转变服务,提升支付效率。基于健康险经营的特殊性,保险公司要摒弃“不赔少赔才算赚”的商业逻辑,逐步从原有疾病确诊给付、医药费报销的健康险服务商,转变到为用户管理健康水平、提供高性价健管服务和规划医疗费用开支的支付方。保险公司应升级原有简单的业务模式,全方位对接健康产业各类资源,提供满足不同类别人群健康保障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健康险的支付体量和支付效率。 构建良性融合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徐敬惠表示,在认清健康产业融合趋势、转变经营理念后,还需在行动上有所作为,构建良性融合发展的产业价值链,稳定盈利能力,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发挥产业资本价值发现功能。目前尽管受制于发展阶段,健康险离 2 万亿的发展目标还有差距,甚至“健康管理”被视为保险产品包装的“红丝带”——很好看,但不是核心部件。但从长远看,健康产业融合是“健康中国”战略的组成部分,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必然如“深埋富 矿”,需要持之以恒、狠下苦功、长期坚守才能享受它带来的价值。因此,产业资本要抛弃“短平快”的短视行为,紧跟政策指挥棒,有所担当,凸显价值发现功能。特别是在产业融合初期,保险公司更应当主动挑起责任,以自身长期经营的信用,撬动多方资本,并用产品配合资本,发现“健康 险+”背后真正的价值。 二是提升市场共享下资源运用效率。保险业通过产业融合将带来市场扩容,扩大服务人群、延长服务链条、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率,极大改变原有保险服务的深度和广 度。原本客户多样化需求,经过产品服务集成后可一站式满足;原本定价望尘莫及的产品,通过创新支付、预付费模式变得可及可付;原本空洞的服务,通过触客节点增加,变得有感、有温度。随着产业融合后带来的稳定客源,还可发挥 流量优势,对健管医药服务进行带量采购,降低行业经营成本,同时也减轻了客户医药支出负担。随着服务客群良好口碑的外部效应,带来更多客户,形 成正向反馈。 三是加大信息数据完整后产品创新力度。服务链条延长打破了原有各行业的“信息数据茧房”,极大提高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产业融合还将产生新的业务场景,生成新的海量健康数据,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提出新挑战。保险公司通过产业融合,将更加清晰认知客群消费习惯、病程管理、药械 原理等内容,获得保险产品研发、精准定价的数据支持。可以不断丰富产品设计思路,扩展保险责任和可保人群,为健康险发展增添活力。更进一步,若能利用产品设计的价格杠杆和调节机制,反向影响和管理消费者健康习惯,将良性促进国民整体健康水平。 宽严相济把握尺度推动规范和健康发展 徐敬惠表示,当前,我国的国民收入水平、老龄化趋势、居民健康状况等国情,都对“健康险+”的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巨大挑战, 国际上也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融合经验,融合发展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产业融合涉及多行业,离不开各行业主管监管 部门勠力同心,营造稳定有效的政策制度环境,保障健康产业融合规范与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引导各参与方各司其职,协同发展。 鼓励主体公司积极主动转型,以长期精细化运营思维来理性发展,规避急功近利的行为。指导协会搭建业务交流平台、 机构评价体系、信息共享机制。鼓励第三方公司发挥资源串 联作用,提升融合价值。推动“医药险”跨领域交流对话, 扩大服务层次,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产业运营管理效率 及风险管理能力。 二是厘清规则界限。在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规则制定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整体产业的利益,又受制于跨行业跨部门带来的信息不对称,政策制定难度极大提高。建议以是否有利于产业整体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否惠及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等标准,作为政策制定的底线考量,设定负面清单,保留对于跨行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探索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三是鼓励技术创新。创新与风险总是相伴相生,在避免“伪创新”借创新之名行违规之实的同时,给予创新更多的支持与指导,引导创新给产业融合带来新活力。可以尝试建立产业融合发展的容错机制,在守住风险合格底线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创新探索,避免简单的“一刀切”处理。 未来中国多层次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离不开保险业与健康产业的共同参与,健康险的长期健康发展也需要保险行业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多方共赢共创才能保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