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西医院里的中医科室靠什么立得住传得远 报 纸杂 志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4日 星期四 ——非遗“魏氏伤科”的中医药现代化之路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4日 10版) 这天的采访从早晨7时15分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号楼。循着药香拾级而上,便是“藏”身这一著名综合三甲医院的中医科室——伤科。病房走道里,十几位身着白大褂的医生正在做每日必行的功课——练功。有患者给这里的医生送上雅号“武林医生”。“习武助医,是传承近百年的魏氏伤科的传统。”瑞金医院魏氏伤科第二十三代传人、上海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李飞跃说。7时45分,交班时间到。记者跟随李飞跃开始查房。 近几年,瑞金医院伤科的月门诊量逾5000人次,在院内患者满意度测评中,连续多年位列第一。2011年,魏氏伤科疗法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1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发展步入新阶段。 曾经遍地开花的中医伤科,在现代医学大潮中逐渐被西医骨科淹没了声音,魏氏伤科靠什么赢得患者信赖,实现不断传承和创新?透过在病房和门诊的观察和采访,我们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我们发现,魏氏伤科的当代传承,正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结晶,它回应了以开放包容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的课题,探寻的是一条中医药现代化之路。 一次转身 ——到西医中去发展中医 李飞跃有些“倔”。这个“倔”字,是年轻医生对这位知名中医传承人的评价,也是记者跟随李飞跃查房近3个小时的感受。 今年62岁的李飞跃是上海市名中医,每天的时间要掰成几瓣用,但他至今坚持亲自写接收的每个病人的首诊病历,患者所需的手法治疗尽可能自己做。“自己写一遍,这样记得清楚。”李飞跃说。记者看到,他写的病历字迹工整俊朗,一如其人。 记者注意到,查房时,李飞跃会与管床医生交流,随时调取患者的检查报告,也会提出做一些补充检查,或增减药物。“脉细,苔薄黄,左颈臂痛,没有明显压迫症状,不主张马上手术,再做观察。”“腿酸麻大半年,没有摔伤跌伤史,观察髋关节离开床面的距离,按压腰椎,测试双腿肌力。”整整一上午,李飞跃没喝一口水,没坐下来歇片刻。跟随他查房的学生说:“老师总是这样。”他的“倔”,是医者的极度严谨、自律和对患者的温情和担当,这正是魏氏伤科坚守传统的体现。 源自山东曹县的魏氏伤科,由中医骨伤科专家魏指薪1925年在上海创立。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魏氏伤科已名扬上海滩,位列沪上“伤科八大家”之一。1955年,在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魏指薪毅然放弃私人诊所,率全家及诊所众人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工作,创建中医伤科,并将祖传秘方无私奉献给国家。 到中西医结合的土壤中传承创新——正是这个“放弃私利、一心为公”的决定,让魏氏伤科走上一条不同于传统中医流派的发展道路。1958年,魏指薪与瑞金医院骨科专家叶衍庆教授合作,成立上海市伤科研究所,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魏氏伤科秘方和治伤手法,提升中医伤科的科学体系。 进入新世纪,魏氏伤科传至第二十三代传人李飞跃、施荣庭、胡大佑等手中,他们开始系统整理魏氏伤科的学术思想及治伤经验。李飞跃认为,流派传承需要文化建设。2012年起至今,魏氏伤科连续三次入选上海市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魏氏伤科是上海15家中医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中,唯一落在著名综合三甲医院中的伤科流派,在全国也属罕见。 “到西医中发展中医,与西医骨科等学科互学、互鉴、竞争、交融,魏氏伤科由此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最终赢得尊重,赢得生命力。”在李飞跃看来,魏氏伤科与新中国共奋进的历程,正是传统中医文化在现代医学体系中传承发展的缩影。 小夹板的“七十二变” ——在创新中发展中医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瑞金医院伤科,小夹板承载着魏氏伤科几代传承人的用心。 在中医骨伤科,小夹板的重要性好比西医的柳叶刀。关于小夹板治疗骨折,明代《普济方》中就有记载,“大段折伤者,上更以竹片夹之”。中医小夹板具有简便、高效和价廉的优点,曾是我国骨伤科临床使用最多的骨折固定器材之一。 在瑞金医院伤科主任、魏氏伤科第二十四代传人奚小冰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小夹板的持续迭代产品——不再是传统的石膏绷带夹缚,如今的小夹板外观酷炫,满满的科技感。 “传统小夹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廉的特点,但也有其自身缺陷,比如制作材料不规范、松紧度不易控制等,不足以满足人们对骨折愈合的高要求。”在奚小冰看来,“小夹板固定技术作为中医骨伤科的特色治疗技术,这个传统不能丢。但其发展不能止步于中医药的一些传统研究,应该借助现代医学、材料学、生物力学等在医学方面的最新技术和进展,走中西医结合互补、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科研发展道路。” 魏氏伤科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学院研发团队合作,借助计算机建模,根据患者的骨骼特征,以3D打印技术实现压垫内衬快速成型。由此研发出的可塑性夹板,性能更加优良,所需治疗费用也大为缩减。奚小冰告诉记者,作为医工结合的成果,魏氏伤科第五代新型夹板将投入临床使用。瑞金医院伤科的智慧病房建设也在推进中。 “中国不缺骨科医生,缺的是有中国特色的骨伤科医生。”在奚小冰看来,小夹板的“七十二变”,得益于现代科技的支撑,背后则是魏氏伤科辨证施治理念在新时代的体现,是中医最核心的整体观、恒动观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结合,“技术、器械、手段不断创新,其中的道和理念不变”。 与时俱进的魏氏伤科,探寻的正是一条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打破家承式的人才培养 ——在开放中发展中医 在投身现代西医综合医院之时,古老的魏氏伤科就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由此注入了开放、学习、创新的因子。 “那时候,中西医伤骨科交流合作,魏氏伤科用中医解决了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施荣庭回忆,曾有患者因跌倒导致膝关节血肿,西医要用针管抽血、加压包扎的方法治疗,而魏氏伤科用手法挤压,立即消肿,这一方法后来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再比如人体中最难复位的髋关节脱位,西医通常采用手术切开或全麻下牵拉复位,而魏氏伤科则讲究一端、一提、一推,可将这块被厚实肌肉包裹的粗大骨头徒手复位。 “有竞争和交流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胡大佑还记得,当年大家一同在科室里学着读西医影像片子的情形,“中西医从来都不该是抗衡的,反而在现代医学辅助手段的帮助下,我们在手法运用上也更能有的放矢。” 令奚小冰自豪的是,60多年来,一个中医科室,在高手林立的综合性医院得到西医同行的由衷认可和尊重。“根本一点在于,我们没有忘记初心。”奚小冰认为,中西医结合,往往流于结而不合,或是在潮流中迷失自我,丢失了中医药自身的传统。魏氏伤科始终重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梳理建立学术体系,重视中医药传统的研究和保存,同时将人才培养体系朝前推进。 魏氏伤科打破私人家承式的人才培养,以师徒传承和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从根本上杜绝了后继无人的隐忧。“魏氏伤科有四样不能丢,正骨手法不能丢,辨证施治不能丢,夹缚技术不能丢,导引功法不能丢。”李飞跃告诉记者,还有最重要一点不能丢,就是对医者德行的重视。 李飞跃说,魏氏伤科选拔弟子时,首先要看人品心性,“制药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永不为荣华富贵而折腰,常可以治病救人而俯首”,是老一辈用点滴言行传承下来的。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颁布实施,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中医药在防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一名中医人,我们由衷地感到自豪。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奚小冰说,“就像我们这里的药香,是实实在在的中医味儿,我们要让这个在沪传承了近百年的中医流派,散发更浓郁的中国味。”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