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育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也是语言创生能力的教育,关乎民族的心灵境界和创造活力;文章里面藏着民族和个人的精神密码,读到好文章,让人顿觉天地清明,写出好文章,也给人豁然开朗之感,所谓“文章可华国”;文章的大道是对民族记忆和个体灵魂的认知,新一代成长起来,是否有大视野、大志向,是否追求做一个堂正而有担当的人,与他所受的作文教育大有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讲文之为德也大矣,“文”是民族精神和个体思想的生动表达。文运与国运相牵,推崇的正是文的重要意义。文风正大,国家气象磅礴;文风雄强,民族精神刚健。科学与人文齐头并进、相得益彰,才是民族发展的正途。我们需要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升,也需要有“文”作为核心载体来诠释我们的民族精神、国家价值。 于是,如何通过重视语文教学来更好地守护一种文明、掌握一种语言,借此展示更具辨识度的民族精神,又一次成为教育界的中心话题。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让语文科目分数在高考总分中占比更高,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接续中华民族伟大传统的一个便捷方式正是崇文、学文。以文化人仍然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作文是检验情感理智水平最直观的方式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作文。作文之道是语言之道,也是人生之道,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一种字词教学的延伸,更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全理智与情感最直观而雄辩的方式。从传统上说,无论是汉代贤良方正还是始于隋朝科举制度,几乎都是一篇文章定终身,这种选才方式是中国独有的。我们现在实行的课堂教学和标准化考试制度学自西方,它对于人才快速、批量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此把作文教育缩减为各种课程教育中的一小部分,以致出现很多数理化拔尖人才不会写几百字作文、可以说满口流利英语却无法把母语写得文通字顺的状况,这无疑有些偏颇。有人呼吁,不仅要提高语文分数在高考总分中的占比,还要大力提高作文分数在语文总分中的占比,并非全无道理。 为什么作文教育如此重要?古人视文章为立身之本,是个人修为,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里面藏着民族和个人的精神密码。读到好文章,让人顿觉天地清明;写出好文章,也给人豁然开朗之感,所谓“文章可华国”,还真不是一句虚言。中国有深厚的读书、作文传统,这传统之所以宝贵,首先在于它对作文定位立意之高。如果作文教育忘记这个初衷,那么即便字词句段、修辞手法、中心思想样样都学,也难以把握文章精义,难以感受文章气势,无法与文章背后那个健旺的灵魂对话。语文教学最常见的误区是,文章被图解为一些僵化的修辞,作文之道严重模式化。每年高考结束,引起最大关注和争议的,往往就是作文,其焦点常常是:题目是否可以让学生说出心中所想、是否能发挥他们的写作才华。这一方面体现,作文在国人心目中依然有崇高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命题中突破程式、见出不凡的中国悠久文章传统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文章里藏着民族与个人的精神密码 中国人对“文”有一种信仰。中国从根本上崇尚的是人文精神。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文化品格,它决定中国人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方式是人文主义的。西方人常常把人生的终极目标理解成神圣的、超越的、救赎的,而中国人却常常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看作是诗意的、审美的、艺术的,二者之间有巨大差异。诗意、审美、艺术的人生由什么来承载?文,文的核心又是诗。 离开文的传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的精神内涵,也无法遇见那些伟大中国人的灵魂。我们经常说的先秦思想、汉唐气象、明清气韵,都藏在历代的雄文、美文之中。语文教育、作文训练应该和这个伟大的传统对接,让学生重新认识一个民族的风华、一种语言的成就。修辞、字词只是文章的基本,文章的大道是对民族记忆和个体灵魂的认知,作文教育担负的使命,也必须与此相关。新一代成长起来,是否有大视野、大志向,是否追求做一个堂正而有担当的人,与他所受的作文教育大有关系。如果都在经营辞藻、学习套路,都在揣摩改卷老师可能的趣味,而不能通过作文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思想,也不能通过写作和阅读领略先贤们光明、伟大的灵魂之美,民族的风华如何展现?精神的血脉如何传承?“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语文教育、作文教育是美的教育、人的塑造,也是民族精神的诠释。应该站在这个高度上来认识作文的意义,并创新我们国家语文教学和作文考试的方式。 以教育创新提升民族心灵境界和创造活力 具体到个体而言,作文也是认识自我的绝佳方式。学生的自我还在成长和变化之中,许多潜藏的心灵暗角,他们自己也未必全知,在众多表达自我、理解自我的方式之中,写作是最深入、最富情采的方式。我们经常教导学生,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贴近生活,贴近生活也包括贴近自我;我们称赞一篇作文写得好,其实就是称赞这篇作文中有作者独特的发现和感受。如何发现生活的美,如何正确地看待人生和世界,如何不落俗套地思考问题,这些都有赖于自我的建立。即便是相同的作文题目,也要学习找寻属于自己的角度,有不同于别人的表达,这就是创造精神的培养。其他一些科目的教育,比如数学、物理、化学,都是寻找公共答案,是印证已有的科学,而作文最需避免的恰恰是雷同,它不是求同,而是求异,是重在表达个体。你所看到的事物、表达的见解越特殊,越有说服力,这篇作文的价值就越大。 作文教育为孩子的情感抒发、自我建构保留了一条精神通道,它是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的。没有现成的结论可用,不能照抄已有的表述,又要完成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记述,完成对一个问题的思索,那就要开动想象力,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心感受,并善于捕捉和定格自己精神世界里的秘密。这样的思维训练,是精神成人的过程,也是人类思想丰富性的具体表现。人类是一个个复杂的个体,智慧的边界、人性的可能性、灵魂的深度,人类还远没有穷尽,一直在探索之中,假若每一个人都贡献智慧、提供创见,都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以丰富人类经验库存,人类的精神探索就不会停止。不少人担忧孩子个性压抑,创造力不足,困于各种考试而不敢有冒险精神,这或许是一种现实,毕竟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求稳是多数人的心理选择。要改变这种境况,创新作文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因为作文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培育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自我。 由作文而来的语言训练,也是最好的思维训练。你观察到了,感受到了,也想把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表达出来,但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找寻最佳表达方式,是一个难题。既要遵从文体规范,又要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还要在文采上有风格、有特点,这种语言驾驭能力、文体驾驭能力的培养,可以把人带到一个虚拟与想象的世界,一个纯逻辑与思辨的世界,通过思想来实现一种精神遨游,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是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企及的。 因此,作文教育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也是语言创生能力的教育,关乎民族的心灵境界和创造活力。如何让一代代学子对民族语言保持浓厚兴趣,获得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教育的重要责任。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文的学习和写作训练中,见识到民族精神的风华,体察到自我意识的成长,并能够在语言中创造一个想象或思辨的世界。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是在兴趣中热爱,在热爱中“萌动发越”,还是在一种僵化、模式化的教育下“日就枯槁”,这完全是两种精神面貌,也预示着两种未来。作为一个有伟大的文章传统、写作传统的国家,完全可以通过不断创新的作文教育,让这种传统重放光芒。(谢有顺 中山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