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 钟欣 摄 中新网北京12月16日电 (记者 应妮)“通州视觉记忆——大型影像采集及数据管理应用平台”课题结题汇报展正在京举行。课题重点聚焦于中国城乡变迁中文化景观与公共记忆的记录和保护,并对由此生成的城乡视觉资产在云端存储、快速分享与多媒体呈现等方面展开探索。 项目于2016年11月在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高精尖中心”)立项,课题团队在2年的工作中,分别在北京市铝材厂厂区、通州南大街回民聚居区及清真寺、于家务乡仇庄村、西集镇儒林村、潞城镇兴各庄村和张家湾镇皇木厂村等6个各具特色的城乡区域开展调研、采集和拍摄工作,课题团队最终完成了超过20000张图像档案、300分钟视频、4500GB球幕数据文件及课题研究报告。 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专家在现场 钟欣 摄 该课题采用两条并行的拍摄路线,一是拓展人类视觉经验的“全因素采集”(全因素采集=球幕采集+档案摄影),二是保留了传统摄影。前者强调的前沿图像科技的高效、精确、海量,与后者的传统档案摄影的艺术特质、人文情怀之间建立有机关联,从而完成多维度记录和“混合视觉”呈现。 在展场中,观者不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全景球幕图像、动态影像、3D模型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采集成果,也能够在静态摄影和生动文字的环绕下全方位感受这些中国城镇化背景中的鲜活样本与个体。展览在新技术的“科技感”与传统摄影的“温度感”之间实现了二者的平衡,因此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课题负责人、中央美术学院王川教授介绍,课题团队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研究以及海量的数据,关注着并一直记录着通州正在经历从北京东郊地区蜕变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历史时刻。“‘通州视觉记忆’里的人与生活我们都不陌生,因为我们每天都身处同一个‘再建’与‘重生’的循环之中。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就是我们。” “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对城市历史的铭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更好地了解通州的各方面的文化遗产,更好地用现代科技的手段保留历史生活的记忆,这的确是一个新的课题。通州视觉记忆这个项目提供了新的范本。 通过对通州地区城乡风貌与人文景观进行全面、高效的图像采集,快速获取各类图像并建立基于网络云端存储的多维度视觉档案。对此,“高精尖中心”首席专家卢克·梵高认为,在关注中国城镇化发展带来一系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那些不断变化的城乡风貌和公共记忆同样值得重视,对它们的记录也变得尤为紧迫。“通州视觉记忆”课题为此提供了一个范本,为城市发展沿革提供真切详实的视觉记录,从而填补城市发展中人文关怀领域的空白。 据悉,目前,课题组已应通州区政府邀请将迅速启动二期工作,与副中心“美丽乡村”战略深度融合,继续助力首都北京文化建设。 展览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通州区人民政府、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将持续至12月26日。(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