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流课程——上海大学“创新中国”10日晚请来“伟长学者”、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记者虞国芳老师作为主讲。虞老师以“创新表达方式 传播民族文化”为主题,为学生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思维的盛宴。 如何记录创新中国?如何创意制作纪录片创新表达“创新中国”?顾晓英老师围绕“纪录片”话题与学生展开互动,学生就当下的热门纪录片和自己喜欢的题材予以回应。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长远发展的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是重大战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曾经荣获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导演”奖诸多大奖的虞老师,先是带领同学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理解创新包括科技、人才、文艺、军事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在理论、制度、实践上如何创新。 他指出,与文字和语言相比,影像符号具有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对细节的还原力是其他符号无法企及的。可以说,影像是历史记忆的“立体档案”和现实的“文献笔记”。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凸显民族符号,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托。中国纪录片最初就是以记录中国的大好山河来发掘历史文化、凸显“民族”符号、讲述中国故事,如大家所熟知的《话说长江》《望长城》等。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当下,传统文化正在回归。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爱传统文化。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爆红。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 2021河南春晚,由郑州歌舞剧院创排的舞蹈《唐宫夜宴》引起全国众多观众关注。“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让网友一秒穿越回大唐。这些节目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难得的视听盛宴,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通过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多种形式的舞台呈现,独具匠心的结构设计,让人们徜徉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深厚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唤起心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只要拥有创新表达,传统文化也能成为“网红”! 在讲述过程中,学生完全被虞老师展现的以“民族文化”打造的爆款影像所吸引,河南卫视打造的《唐宫夜宴》让学生一秒穿越回大唐,以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和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创新技术的赋能下以时尚、前卫、先进的形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实际体悟中深刻认识到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力量,感受到创新理论的超能力,极大增强了文化自信。 如何让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博采众长,在吸取外来文化优秀成分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形成自身特色。顾老师和虞老师联袂回应学生提问。他们引导学生在不确定的大形势下积极主动争取培养自己确定性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读懂更多“中国作品”,未来能够有志于创作优秀“中国作品”。学生在词云反馈中,结束了这堂既饱“眼福”又“涨知识”的创新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