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坛为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探寻创新之路 今年的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为呼应这一主题,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今古集: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教育活动于日前在线上举办。本次活动以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的天后宫和慎余里保护性修复项目为案例,邀请到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和来自文商旅等行业代表和文物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解读和探讨城市有机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经纬交织,宣传展示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凝聚全社会文物保护共识。 原貌修复重现百年岁月荣光 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的苏河湾,在上海近现代城市发展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作为上海城市变迁的亲历者,它承载着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印记,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留存。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妈祖庙建筑遗迹天后宫以及民国海派石库门建筑群慎余里,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2016年,天后宫异地保护和慎余里保护性修缮项目启动,经过六年的精心勘察、研究、设计和施工,两处建筑正被拂去时间的尘埃,重现昔日荣光。 作为天后宫保护项目设计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在追忆天后宫的历史变革和焕新之路时,颇有感慨。建于1884年的天后宫是典型的江南殿堂式古建筑,同时也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全、规格最高的妈祖庙。它曾经香火鼎盛,吸引过四海来客,也一度成为中国外交官员进出国门的驿站;在新中国时期,天后宫还曾改建成道观、医院……“无论是在营造技艺还是历史文化上,天后宫都有着独特、重要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价值。” 2006年,因城市改造需要,对仅存的大门、戏台、西看楼实施了落架保护,南部清砖门墙由区文物保护部门编号保存。这次天后宫的异地保护是利用当年落架后保留的各种构件,恢复戏台、门楼、看楼的原状。曹永康教授带领团队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原则,在详细考证基础上编制了很多方案,深入研究重点保护部位保护方法,形成整个修复方案。 天后宫保护项目施工负责人、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副总监黄科也表示,天后宫文物原件的修复难度巨大。比如门楼的砖细墙面有十几种构件,数量超过千件,其中大多残缺不全,修复工作犹如完成一幅高难度的拼图。“我们根据图纸先将各种砖细归类整理形成表格,再由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赴仓库进行现场复核、辨认、试拼,对每一成果进行核实、测量、拍照、记录,整个过程都相当考验工人的耐心和细心。”过去六年间,华润置地、曹永康教授团队与建为历保修缮团队共同对1000多件木构件和1600多件砖石构件进行了逐一修复,并一一复原到了新建成的天后宫建筑上。 天后宫戏台螺旋形藻井是建筑中最出彩的部位之一,由700多个构件组成。建为历保的古建筑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香山匠人”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结合三维模拟等技术手段,摸清了藻井各个部件的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准确还原了藻井的模样。 据悉,原貌修复的天后宫将于年内向公众开放,为此曹永康难掩兴奋之情:“将来游客看到的门楼砖雕、云形砖斗拱、波形木斗拱、水纹短机、木刻夹堂版、浪花藻井木等,都是清代建造时期的原物,通过工匠的精心修复,我们现在可以完整、清晰地看到当年精美的浪花纹饰和图案,它们也都是妈祖文化的图腾。” 斗拱、花版、拱垫板等木构件安装后 复原后的天后宫戏台螺旋形藻井 活态保护找回消失的城市空间 建于1932年的慎余里,是上海苏州河北岸保存最完整的海派石库门建筑群之一。近两百年来,一代代慎余里的新造、翻新、修复,成为了上海从乡土中国到摩登都市的一个缩影。 全程参与了慎余里设计和保护性修复工程的上海都市再生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凌颖松,从理念升级、技术创新、文化传播三个层面,分享了他对于文脉传承和城市更新关系的理解。他认为慎余里是苏州河北岸最精致的里弄代表,是构筑上海海纳百川文化的重要组成。如何将慎余里项目打造成一个城市更新的实践范本,并成为城市文化地标,题中应有之义则是要让慎余里成为上海石库门历史文化和营造技艺的传承和创新点。因此,团队为整个建筑群严选了当年的建筑老材料和传统施工工艺,并在“复原单元”完全采用有限的原材料,严格重现了慎余里室内外原状风貌。在修复过程中,团队也融入了创新技术,比如,用安装消防水幕的方式,解决了老式里弄布局与消防安全规范冲突的难题,项目还为此研发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而为年轻潮流人群打造的“文化修缮实验室”则在文化传播端,打开了历史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想象空间。 负责此次慎余里项目施工的上海静安建筑装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保护建筑事业部副经理周祺,则透露了慎余里“修旧如旧”背后的细节。慎余里的房屋装饰考究,在过街楼、檐部等立面大量运用直线和块面,带有明显的有机线条装饰纹样。“通过查阅史料,对比当时的建筑材料、工艺,我们总结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构件,确定了里弄宽度、立面门窗式样等多处历史细节。”由于一些传统的施工工艺已经极少使用,团队只能找来“老法师”手把手地传授指导。 “‘保护性修缮’不只是针对建筑,让大家有机会看到技艺的解读,了解到历史的切片,找回正在消失的城市空间,才是其正确的打开方式。”凌颖松如是说。 城市更新需调动全社会力量 随着社会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实践的深入,一些新理念、新课题正不断地涌现,如何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成为了此次活动的讨论焦点。对此,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杜晓帆提出,在老旧城镇更新的过程中,应当为居民留住一些“乡愁”。人们仍旧生活在那里,老旧的房屋不适合他们现在的居住,也不必简单粗暴地拆旧建新。它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可以建造一些现代化的建筑,但是一定要符合城市和村落本来的体量、形制,要符合周围的自然环境,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如何在保障民生、发展经济、加速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使文化遗产和老城区、老街区的文化内涵丢失,是我们城市更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张众则强调,应加大加快文物的保护利用与文商旅联动的步伐,“充分利用好天后宫和慎余里建成后的空间载体,持续举办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展示天后宫和慎余里历史文化的活动,结合周边的绿地、商业,以及即将开通的苏州河水上旅游,形成融合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于一体的文商旅联动的新服务。” 上海苏河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巍表示,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性利用应当与区域文化品牌相融合,比如新建和改建与之匹配的博物馆、艺术馆,导入相关的文化业态,共同讲好区域品牌故事。 作为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天后宫、慎余里保护性修复工程的代建单位,华润置地华东大区设计管理部副总经理姚益则认为“历史建筑保护是一种重拾文化自信的态度”,既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承载文化记忆,同时还要适应未来的需求,给大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混合业态。未来的苏河湾万象天地将融合公共文化空间、文化活动、生态环境、商业场景,为区域带来一个城市级的文化旅游商业新地标。 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焕新则通过分析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的具体案例,指出随着未来城市更新不断扩大和深入,简单的“拆除重建”将成为历史。“各种微改造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如局部改造、功能置换、保留修缮,环境整治、保护活化等模式,这些仍需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得以实现。” 天后宫保护利用效果图 慎余里保护利用效果图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王莹,华润置地华东大区上海片区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静安区政协委员郁文杰,上海静安建筑装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皎冬,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伟民等出席活动并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