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来自共同的家乡,与刘石夫先生的相识相知就变得极为自然。初识石夫先生是在古都安阳一个书法家的工作室,清矍的面庞、飘逸的长发、优雅的举止、温和的谈吐,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那是他刚刚走进安阳,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他沉醉太行山水的开端。其后他一直深居太行山顶的一处简陋房舍中,开始了苦行僧般的艺术探寻之路,他这一住就是漫长的八年!其间,由于大雪封山导致衣食无着,也曾划粥而食,也曾啃雪解渴。其中艰辛,恐怕只有他自己更清楚。但是在探寻艺术之梦的路途上,他从未犹豫和彷徨。 纵观当前画坛,求新求奇者有之,追名逐利者有之。可喜的是,石夫先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思想认识和执着的进取精神。 石夫先生出生于河南光山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就是经历这样的苦难时光,锻造了他坚定执著的性格,无论是生活工作、习书作画、拜师求学,他都珍惜每一次机遇。清苦的生活没有泯灭他的艺术火花,反而更坚定了他学习国画的信念。 光山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从而成为石夫先生艺术成就的滋养地。幸遇名师发蒙,他的画艺一开始就走上正途。受条件限制,青少年时期的他难以走进高等学府进行深造,但是他尽可能地收集、摹写古今名画,尽可能地求教于当地名家。常常对着一幅名画,如饥似渴、如痴似狂地揣摩章法、用笔。长期的临摹学习,让他醉心于清初龚贤的浑厚和苍秀、弘仁的高洁和俊雅、黄宾虹的纵横奇峭、黄秋园的密不掩秀。 2006年,是石夫先生艺术生涯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在名师的指点下,他走出家门,游历豫西伏牛,豫北王屋、太行,遍访名家、同好,学习交流绘画心得。2008年他毅然只身隐居林虑山,实地饱览雄奇秀美的山川,观山川四季之变化、品风晴雨雪之韵味、读日出日落之苍茫。 “搜尽奇峰打草稿”。在现场摹写创作中,他潜心研究古人用笔之妙,细心揣摩龚贤秃笔与尖笔兼用的风格和王蒙干湿互用的特点。石夫先生对于艺术的把控很精准,消化能力很强,吃什么都能变成营养。在自己的画作中,灵活运用黄公望、王蒙、黄宾虹和黄秋园的创作风格,在他们的艺术特色中汲取营养,将各种皴法进行组合运用,于沉潜传统中心追手摹、孜孜以求,将真实的感受化作胸中丘壑,将名家绘画技巧融会贯通,他的艺术修养得到极大提升,他的画作也渐入佳境,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知会才能通达,追古方能出新。这正是石夫先生的高明之处,看似不经意,却是深思熟虑,浓淡有度,疏密有致,晕染有方!他所写山水融入大、小斧劈皴,间以解索、短披麻、荷叶皴等笔法,于古人浑穆放率中,更多了些雅淡设色之妙,光影流布之巧,思古融今,别具一格。《林虑山水志》系列画作中,莫不透出浅绛淡蓝与水墨氤氲的鲜活感觉,那佛塔、飞鸿、老屋、小桥,若隐若现,冷暖互见,反令人心清思朗,恍入造化佳境。 作为河南省美协会员、安阳文峰区美协副主席、信阳行余堂学术主持人,其国画作品受到画界的关注及好评,作品被国家,省级博物馆收藏。 艺海泛舟数十载,石夫先生笔耕不倦,创出如今一片天地,但他不以此为荣耀,不以此为资粮。他的艺术探索,除去在寻访名师、现场摹写中的深厚累积,更注重绘画理论的思考与探索。 纵有笔墨千般好,不如质真一点心。正是带着对祖国山河的崇高敬意,石夫先生用传统笔墨精神书写着震撼和感动。凭着他对绘画艺术的那份执着和坚持,相信他一定能够在艺术之路上不断进步,创造自己的艺术人生。(文/符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