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闻网欢迎您!
中闻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昆曲《牡丹亭》:从“青春版”到“校园版”
发布时间:2020-10-28 10:07:52 来源:互联网

昆曲的观众也能成为昆曲的演员吗?从白先勇2004年制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国八大高校巡演的14年之后,竟能在北京大学诞生校园版的《牡丹亭》演出。所谓“校园版”就是由大学生自己演出的剧目,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样的奇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从青春版《牡丹亭》昆曲演出的传播到校园版《牡丹亭》昆曲演出的进一步传播,这十多年形成了昆曲传播与传承的良性循环。同时,从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来说,这也正是高校美育、艺术教育的重要责任。本文将从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研究入手,实际调研北京大学是如何从“史上最火公选课”到“昆曲传承艺术基地”,从“定期选派学生到苏昆集训”到校园版《牡丹亭》的全国高校巡演等实例,论述青春版《牡丹亭》对“戏曲进校园”的启示。同时生动地显示出古老戏曲在青年中传承与复兴的生命力。上海戏剧学院费泳教授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代表上戏参加了TYA的英国会议。主题是昆曲《牡丹亭》:从“青春版”到“校园版”。

一、校园版《牡丹亭》的由来

(一)“昆曲进校园”

2004年4月29日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国台湾首演之后,就先后来到苏州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进行巡演。后来,又去了香港、台湾和美国等地的大学巡演。总的算来,昆曲进校园演出,到目前为止,已长达十几年时间,这在昆曲演出史上是破记录的。就拿北京大学来说,其百年讲堂有2000多个座位,青春版《牡丹亭》剧组就先后去了三次,演了四轮,有一回是一次演两轮,总是一票难求。可见,它在大学里的受欢迎程度。 

“昆曲进校园”培养了大批热爱昆曲的爱好者,有了这些青年观众和昆曲爱好者作为基础,昆曲传承的条件就具备了,“北大昆曲传承计划”随之应运而生。

(二)“北大昆曲传承计划”

自2009年开始,北京大学在校长周其凤的带领下,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及文化产业研究院负责昆曲传承计划。“计划”的实施主要通过教学、演出和社团活动三种传播方式来进行。“计划”内容包括“在北大开设昆曲公选课,举办昆曲文化周,优秀昆曲剧目展演,推动数字昆曲工程,成立百位名人·昆曲倡议大联盟,建立昆曲传承扶持基金等。‘计划’有两个五年计划,到2013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步入了一个新的五年(2014-2018年),也标志着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宣告成立。” 校园版《牡丹亭》就是北大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策划主办的一个项目,是“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主要成果之一,它依托课程、学分、邀请剧团演员、艺术家、学者到校授课、讲座等开始运行项目,并以校园版《牡丹亭》成功巡演的方式来结项,这在北大校园历史上也还是首次。

(三)校园版《牡丹亭》的诞生和成功巡演

早在2010至2011年,“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就曾以工作坊的形式发起校园版《牡丹亭》的排演计划。据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任陈均介绍,校园版《牡丹亭》的演员是来自北京16所高校的学生。24位演员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政法大学、第二外国语大学、民族大学等学生共同参与了演出。 

昆曲观众也能成为昆曲演员?这对稍微懂得一点昆曲的观众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因为,即便是一个专业演员的培养,最起码也需要十几年时间。 

那么,这些演员是如何产生的呢?原来,他们是通过海选诞生的。

所有被选出的大学生与昆曲专业演员学戏的方式一样,他们以“折子戏”为学习单元,一对一地跟着师傅(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传承好自己所演唱和表演的片段。

经过大半年的集中训练,从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在白先勇先生的总策划下,校园版《牡丹亭》在全国巡演共15场,其足迹踏遍了北京、抚州、天津、苏州、昆山、南京、香港、台湾等地,获得了业界的好评。

校园版《牡丹亭》的演出总时长为2小时30分左右,其中有4个演员扮演杜丽娘、3个演员表演柳梦梅、2个演员表演小春香。

其中,扮演书生柳梦梅的席中海是北大2011级生物专业的本科生。据了解他从小就喜欢京剧,能成功入选柳梦梅这一角色,归功于他入学后多次选修的《经典昆曲欣赏》课。这门全校本科生的通选课便是北大昆曲传承计划实施的一项主要内容。“

和他一样被幸运选中担任演员的还有汪静之(扮演杜丽娘)和张云起(扮演春香)等。这两位同学也与他一样优秀,相继考取了北大的博士,继续研读中文专业。其中,张云起同学还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保送读博。当然,也有个别的学生,如花神的扮演者等,由于戏份不多、来往排演的路程远、想出国深造等个人原因中途放弃了排演。但总的来说,能被选上诠释经典的演员一般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第一个扮演杜丽娘闪亮登场的北大艺术学院16级本科的杨悦溪同学就表示,这样的机会对我们学生而言实在是太难得了。

1603850912149250.jpg 

(照片来源于百度网盘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的演出录像)

校园版《牡丹亭》的成功巡演向社会证实了:昆曲观众是能成为昆曲演员的,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说:“昆曲的观众也能成为昆曲的演出者,从传播到传承,再到更近一步的传播,形成了昆曲教育的良性循环。”

现在,校园版《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一样,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昆曲文化现象。 

二、校园版《牡丹亭》成功巡演的启示

由青春版到校园版,从策划到排演到接受,再到传播效果,校园版《牡丹亭》不仅促成了昆曲观众群的年轻化,而且把热爱昆曲的青年观众培养成为昆曲演员,这足以显示校园昆曲教育的高度与深度。同时,从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素养来说,这也凸显了高校美育、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和重要责任。这是一次昆曲演出与昆曲教育结合的成功尝试。

(一)昆曲演出与昆曲教育结合的成功尝试

对于业界来说,高校不仅是政府倡导的“高雅戏曲进校园“的演出基地,它们更是培养青年戏曲观众,传播戏曲艺术和扩大戏曲影响力的实践基地。苏州昆剧院作为北京大学校园版《牡丹亭》的孵化基地,不仅完成昆曲院团自身的昆曲传承计划,也与北京大学共同构建一个规模较大的系统的昆曲文化工程。由此可见,校园版《牡丹亭》在业界的示范效应已经显现。

对于高校来说,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教育的直接目标和重要内容。传承一部戏曲经典,依托“昆曲进校园”和“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并分两个五年计划去完成,这本身就很接地气。尤其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经典昆曲欣赏》课,让学生解读很多昆曲的历史、美学、文化和经典文本,有机会观赏到苏昆、北昆等青年演员的演出,还能与演员们、老艺术家们(如梁谷音老师等)切磋技艺,琢磨人物等,这种场上和场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近距离、全方位地接触并融入进了昆曲,并觉得昆曲是那么的美丽。参与昆曲的学习、实践等活动变得非常积极而热忱。据悉,苏州大学继“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实施之后,于2010年4月也在苏大启动了“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成为了国内第二个高校昆曲传承基地。不仅每月在校园里推出一到两个昆曲专场,同时,每个月还有昆曲讲座,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全部演出、讲座的影像资料和文字材料,以便于推进昆曲学术理论研究等。 另外,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台湾大学也相继先后开设昆曲课程,并采用这一昆曲传承与传播模式,逐渐形成了一个横跨两岸三地的校园昆曲传播网络。

校园版《牡丹亭》的成功巡演再次证明:经典的传统文化事实上是存活在人们心里的,存活在人们的价值关怀和精神信念中的。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说:“学生心里还是渴望看到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有这么美的东西,它唤醒了潜藏在我们内心中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渴望。”

学生们通过阅读、欣赏《牡丹亭》、学练学演《牡丹亭》,懂得了手、眼、身、法、步以及唱、念、做、打,不断强化自己的表演的本领。整个排演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通过经典剧本的演出实践,这些青年演员更加切身体会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富含生命哲学,富含普世价值观,富含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思考的人文主义精神力量,是孕育、陶冶和训练人类思维素质的重要源泉。

(二)文人策划和社会资源的强强联合

《牡丹亭》观众突降30岁,当然少不了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国大陆各高校的巡演之功,其中,也有“非遗热”“昆曲热”等时代氛围的浸染。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的成功可以说是高校业余昆曲爱好者、苏州昆剧院与昆曲学界、业界专家学者和艺术家通力合作的结果。但是,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便是:无论是青春版还是校园版,《牡丹亭》“还魂”的功劳还应属于总策划师白先勇先生。

2006年10月8日,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的全部演出结束后,“许多美国戏剧行家表示,这是自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后,中国传统戏曲在美国最大规模及最轰动的演出。” 事实上,“近代以来,昆曲于中国社会之浮沉多与文人有关。”梅兰芳先生在世界的成功巡演也是因为身边有齐如山等文人的策划。

翻阅近代史,每一次的昆曲复兴也总和文人有关。1917年吴梅先生担任北大校长的5年里就致力于《曲学通论》(原为《词语讲义》)的讲授。“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北京大学师生对昆曲的提倡,与昆弋班进京、皮黄名伶学演昆曲合流,形成了近代以来昆曲‘久衰’后的第一次复兴。”之后,1921年由穆藕初、徐镜清、张紫栋等负责建立了苏州昆曲传习所,培养出周传瑛、施传镇、王传淞等一批“传”字辈昆曲演员。演员名字中间的“传”字即是薪火相传的意思。时至今日,江浙沪等地的昆曲演员绝大部分都是在他们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第三次昆曲复兴,便是1956年,由周传瑛、王传淞主演了经过田汉、郑振铎、金紫光等整理改编的《十五贯》,由“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在这百年的昆曲复兴中,吴梅的学生俞平伯相继在1928年、1956年又创立了北京曲社和北京昆曲研习社。 上海的赵景深、陈古虞等曲家和学者也都躬身于教学实践,支持和参与昆曲班社的演出活动。第四次复兴,就是世纪之交,“沪、台、美”三地的昆曲《牡丹亭》演出之盛况了,尤其是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是自2001年5月昆曲成为“非遗”之首后,在世界巡演中、在青年观众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演出。事实证明,自古以来,文人都是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文人的家国情怀、济世情怀、文化情怀和忧患情怀通常都比常人来得深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白先勇先生也曾感叹道:“在我的生命里,艺术高于一切。昆剧这么美的艺术,如果在我们这一代断绝,是一个罪过。”

在白先勇先生的左右,也都聚集着这样的文人和艺术家:“其实台湾也好,大陆也好,香港也好,有很多艺术家内心中有很多的这种对我们的文化衰微的这件事情,都有一种隐痛的。但是,没有一个平台,没有一个聚焦让大家一起来做这件文化事业。这次我来做青春版《牡丹亭》好像触动了大家的使命感了。”正因为有着同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白先勇先生的“托钵化缘”才能引来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北京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友情赞助500万,第二个五年计划由美国FCCH (Foundation for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USA.)基金会赞助。而青春版《牡丹亭》从制作、训练、演出到宣传推广等共用资3000多万元,其中80%的经费来自于海内外的赞助。”  另外,青春版《牡丹亭》美西的巡演,苏州昆剧院两百多人的来往费用,都由白先生的台大校友香港报业集团主席刘尚俭先生和台湾趋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文化长陈怡蓁女士慷慨伸出了援手、捐助了巨款。 众人拾柴火焰高。白先勇先生用二十年心血,举起了昆曲复兴大旗,不仅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的昆曲观赏人口,并且为昆曲的全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正如北大昆曲研究中心的陈均主任所言,像先生以东西方美学贯通,又兼以文学、审美交融,且存有昆曲之复兴、中国文艺复兴之理想,及有意志力、行动力实行之人,若论21世纪之中国,唯先生一人。

(三)经典剧本和青春传承的蝴蝶效应

当然,《牡丹亭》演出的成功首先得感谢剧作家汤显祖。剧本乃一剧之本,事实上,白先勇选择制作《牡丹亭》是经过慎重考量的:“我之所以选择主持制作《牡丹亭》,是因为《牡丹亭》本身就是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我很谨慎地选了这出戏:一是它本身是明代的巅峰之作;二是这出《牡丹亭》是几个世纪以来在舞台上面出现最多的一出戏;三是它的确美,词藻美、故事美,整个结构、主题表现都很好,情真、情深、情至,它把情的各种层次表现得最为复杂。我只能选一个,就选了《牡丹亭》,我自己回头看时对的,选对了。” 白先勇先生选对了,很多学生在看完《牡丹亭》的演出之后,宁愿醉死在《牡丹亭》中,不愿醒来。

纵观世界各地的演出,选择《牡丹亭》演出的剧种除昆剧外,还有舞剧、赣剧、淮剧、越剧等。仅中国大陆就有几十种不同的版本演出。就在前年,2018年9月21日至10月26日日,美国位于洛杉矶的“汉庭顿博物馆”就再一次上演了《游园.流芳》。这是一部融入《牡丹亭》的折子《游园惊梦》表演和西方爱情故事的一部全新的作品,由美籍华裔的赖声川编剧执导。

1603850938421872.jpg 

(照片来源于“如梦剧场”)

      

1603850968265293.jpg

1603850968138325.jpg

(照片来源于“如梦剧场”)

这部近两个小时的作品,是专门为流芳园定制的夜游演出,全英文对白。取材于中国昆曲《牡丹亭》中《游园惊梦》的故事线索,同时将汉庭顿本人以及与游园惊梦几位相似的西方爱情故事融入其中,观众分东、西双线游走观看,两队人马在剧情中点相遇,后再度分开最后又会合,从而看完整个发生在流芳园中的“人鬼情未了”的故事。

据悉,该演出在首演前,31场演出票便早早售罄。美国媒体盛赞其为“一次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界限的夜行”,中国媒体称其为“跨越东西方的瑰丽梦境”。无疑,这是中西文化合璧的又一次开创性演出。也许,在不同文化之间,东西方最终是可以达成某种精神层面的共识的。正如纽约的经济商赫曼(Jane Hemann)表示:

精美的艺术是世界性的,虽然绝大部分美国观众都是首次接触中国传统戏曲,《牡丹亭》优美的唱腔、东方的屋子、悠扬的音乐、充满象征意义的淡雅服饰、具备浓郁东方韵味的舞台设计,令美国观众惊叹不已。从每场演出中观众对幽默剧情的热烈反应,演出完毕后全场起立经久不息的掌声,就可以看出,美国观众不仅看懂了,而且很喜爱。

《牡丹亭》又一次穿越时空,成为对话东与西、古与今、真与幻的媒介。这大概就是今人对经典的又一次致敬,也同时是对伟大作家汤显祖逝世404年最好的纪念。与此同时也验证了:中国的昆曲艺术已真正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欣赏的文化遗产。

经典昆曲可赢得世界观众,青春传承也同样引发了蝴蝶效应。所有欣赏、参加青春版与校园版《牡丹亭》演出的学生也都从白先勇老师身上感悟到了一种精神,校园版《牡丹亭》的演员杨悦溪感慨地说:

“我最感动的一点就是看到白老师对昆曲事业的付出。在整个过程中,他为我们操碎了心,我们吃的住的等等,他都在跑前跑后地为我们张罗。他对昆曲的爱是那么的纯粹,可以放下所有的名和利,可以说,为昆曲传承,他可以付出全部,这对我非常地有触动!”

杨悦溪今年就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本科毕业了,当谈起未来打算时,她说,其实在她自己登台演出的前前后后,她深刻地感受到她身边同学、朋友对待昆曲的态度的变化,他们都因为她的影响而慢慢开始接触昆曲了。以前他们都觉得传统的东西太古老,距离较远,内心较为抵触,没想到,通过观看她的演出,校园里又提供这么好的平台,让大家觉得昆曲其实离他们并不远,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相反,他们在欣赏昆曲的同时,还会为她做宣传,他们会用Vlog、微博、微信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来表达自己的观感。杨悦溪自己就曾拍过“杜丽娘” 换装前后的短视频,她说:配上换装音乐,效果真的很神奇!短视频一经发送后,一天的点击量就到了2万左右,15秒的短视频一下增长了几千个粉丝,传播速度之快,让她觉得兴奋。其实神奇的场景,昆曲中本身就有,如判官“喷火”等。杨悦溪表示,她有时就站在后台与同行们拍下这些美妙的瞬间,好让更多人了解昆曲的美。

看来,昆曲,这一最古老的艺术,在这里却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经典的剧本、精彩的表演,加上青春的演员,它的蝴蝶效应正在显现:如青春版《桃花扇》、青春版《荆钗记》、青春版《红楼梦》等,它们都追随、效仿了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模式进行新编昆剧的创作。青春版《牡丹亭》在美西的巡演,也对美国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学者开始把昆曲当作专门学问来研究。在高校,继校园版《牡丹亭》之后,校园版《锁麟囊》、学生版《长生殿》也即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出。在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校园的官方平台上,你也能发现他们的宣传已向全媒体开放。在全媒体时代下,我们可能更应正视人的内心视界,正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不管科技怎样发达,我们人类对经典文化的诉求永远不变。正如著名戏曲家罗怀臻所言:“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之时,我们恰恰所要唤醒的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费泳)

上一篇:方寸之间展现江南韵味,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海上明月”国际团扇展
下一篇:第十届中国“辽宁四宝”文化艺术品博览会暨首届鞍山玉石文化节盛大启幕
栏目推荐
不燃不艺术-“城市艺术重燃计划”
非遗周末 京韵更生——2023年北京
荟萃三江特色,展示藏东形象,西藏昌都
頌·特展|艺术家赵赵:十年磨一剑,复兴
丹青有义惠贡觉 “活态”非遗看这
2023年昌都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热文推荐
热文排行
汇聚金融力量 共创美好生活 --2023年
基于恐惧去养生,对身心真的有益吗?
和谐餐饮张其涛:用责任守护师生“舌尖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22届学生毕业
退役大学生张奥河中救人不留名
增长力集团武瑞霞:永远做企业的好伙
“她”世界职场巾帼武瑞霞:让青春逐梦
传递正能量〡“爱心使者”武瑞霞:让更
致敬国粹 传承“匠心”〡武瑞霞:钧瓷
筑梦者说〡武瑞霞:梦想是一场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