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何 可 “靠假冒伪劣商品,国家是发展不起来的,是繁荣不起来的,也是没有前途的。”1993年8月2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工作时,曾作过一段对于“假冒伪劣商品影响国家形象”的论述。 这段论述揭示了质量之于国家的利害关系,也展现了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对质量执法工作的鲜明态度。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从计划配给到走出国门,从基础薄弱到门类齐全,从只能生产低端的“大路货”发展成为引领创新的“高精尖”,所走过的质量轨迹在波动中稳步上扬。 2014年,我国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2.3%,自1985年实施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以来,首次突破90%大关,并在此后一直维持在该标准线以上。 2017年,我国汽车、消费品召回数量双双突破2000万,创历史新高,为消费者挽回的经济损失数以百亿计。 2018年,有22个中国品牌进入到英国知名品牌价值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发布的全球品牌榜单的100强行列。 在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形象越来越好的背后,质量执法工作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警醒着市场主体严防质量安全风险,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让假冒伪劣无处遁形 1978年,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就在同时,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也逐渐凸显,“重产出、轻质量”的现象抬头,一些基础工业产品质量甚至出现了下滑趋势。 假烟、假酒、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假皮鞋……中国制造刚刚要展翅高飞,就遇到了“质量之殇”。由于产品的短缺,只要产品生产出来,就不愁销路,甚至有质量缺陷的产品都一样会有人买。 但忽视质量的代价却是惨痛的。1988年,安徽金坛县发生了假种子案件,上万亩庄稼颗粒无收,辛苦了一季的农民衣食无着。 受此案件影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打假文件——《转发国家技术监督局关于严厉惩处经销伪劣商品责任者意见的通知》。该通知指出,因质量问题引起的恶性事故屡有发生,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伪劣商品造成的严重危害已构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随着国家对于造假售假问题的关注,以及质量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河北昌黎葡萄酒造假事件、锦湖轮胎“返炼胶”事件、河南湖北等地“粉末砖头”事件、浙江温州“加水油”事件等一大批性质恶劣、问题严重的质量违法案件浮出水面。质量执法中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捍卫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为国家挽回了经济损失。 近年来,我国质量执法工作又打开了新的局面,重点区域整治工作稳步开展,缺陷产品召回工作成效明显,执法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质量执法工作在这个年零售额超过10万亿元、拥有数亿消费者的新领域,开辟出“第二战场”,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探索,保卫着电子商务领域消费品的质量和安全。质量执法一次次勇于“亮剑”,让质量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推动国货质量稳步提升 2015年春节,国人赴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盖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让智能马桶盖成为消费外溢的突出代表和象征符号。在我国消费结构换档升级的节骨眼上,质量问题又一次摆在了“中国制造”前行的道路上。 而智能坐便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结果更是将此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抽查显示,2015年我国智能坐便器产品合格率仅为60%。 2017年2月23日,农历新年刚过,原质检总局就在国内智能马桶盖主产区浙江台州打响了质量攻坚战的第一枪,一大批质量领域的专家集中会诊智能马桶盖问题。仅一年时间,台州智能马桶盖产品的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就迈上了“优秀线”,达到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