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围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整套“解题”思路。其中之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体举措是“要强化质量基础支撑,推动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让更多国内外用户选择中国制造、中国服务”。 这是“质量基础”这一概念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反映出计量、标准、合格评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基础建设的高度重视。这既为我们市场监管部门抓好质量基础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质量基础,更准确地说是质量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技术语言”,其在促进贸易发展和技术进步,维护消费者健康安全以及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修订、颁布实施标准化法、认证认可条例、质量发展纲要、计量发展规划等,组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不断加强统一管理,有力推动了质量基础设施的长足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世界经济环境更加复杂,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无论是提升质量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还是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都必须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不仅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质量基础设施领域的一些法律法规还存在老化和不完整问题,部分核心技术尚存空白。与此同时,在协调机制、市场作用、保障力度等方面,亦有不少滞后问题,均需完善加强。 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写入党和政府的工作报告,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要把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做好法律、机构、队伍和经费等方面的配套工作,加快建立“统一管理、权责清晰、协调配套、支撑有力”的运行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既要将国外先进技术和做法经验引进来,也要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互认,让中国标准、中国质量基础设施更好地走向世界。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接。这必将推动我国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使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在海外市场赢得声誉,逐渐树立起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