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对话一:大数据如何助力文化消费。 福州新闻网5月7日讯(记者 邱陵 林志源)数字创意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十三五”重点培育的规模达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广泛普及,以及手机网民付费习惯的养成,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潜力和市场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挖掘,逐渐成为网络消费的主流。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数字文化消费,满足着人们多样性文化娱乐需求,是时代与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改变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如何用好大数据,明确了解用户需求,精准对接生产和消费,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值得深入研讨。 5月7日,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由光明日报社、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办“数字文化分论坛”,邀请产业界、学界共同探讨在大数据时代怎样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数字文化发展;怎样加快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生产更加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怎样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扩大数字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主办,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作为党中央指导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作为党和国家联系广大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始终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光明日报立足知识界、面向全社会,在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繁荣的有力推动者。近年来,积极深耕文化产业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努力搭建产、学、研、政平台,推出一系列专业性、权威性研究报道,培育了“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等品牌活动,在文化产业形成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近两年来,光明日报敏锐地注意到数字文化发展的最新趋势,作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报道,深入采访数字文化领军人物、广泛与互联网文化企业展开合作,引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引导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在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中做出主流媒体应有的贡献。 本次论坛举办地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丰厚,文风鼎盛,不仅有被誉为“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三坊七巷,还拥有红色文化、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根雕文化、温泉文化、金鱼文化等品牌。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2017年福州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91.86亿元,已培育打造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省级文化产业重点园区,以及一批全国性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已成为福州市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互联网时代,数字文化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化和产业化发展,丰富了文化的内容和样态。目前,福州也正在大力推动数字文化发展。 福州市发布的《“数字福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争取到2020年,数字经济规模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超20%,占GDP比重达45%以上。“数字福州”建设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落地福州。今年,福州还将积极参与创建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近年来,福州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网游、互联网电视、移动多媒体及文化电商等文化新业态,重点培育互联网文化龙头企业,支持互联网+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在多重惠企政策的支持下,网龙、葫芦文化等一批福州本土互联网文化企业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福州还注重公共文化产品数字化,让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今年3月,福州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3年多的创建过程中,福州加速推进“互联网+文化”建设,全市公共文化场所实现WiFi全覆盖,建成启用“福州数字文化地图”服务平台;与福建广电网络合作开发“福州文化云”;同时,推动中国(福建)公共数字文化大数据中心入驻滨海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