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张 东)近日,来自全国100余家媒体代表齐聚国内光伏领军企业——通威集团,深入新能源产业一线,解码高质量发展路径,实地了解中国光伏产业在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以及塑造全球竞争力等方面的卓越表现和巨大成就,旨在进一步讲好中国光伏好故事。 据了解,成立37年来,通威集团聚焦农业与新能源两大主业,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健康安全食品供应商”和“世界级清洁能源公司”。凭借在新能源领域10余年的深耕积累以及稳健发展,通威集团已成为拥有从上游高纯晶硅生产、中游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到终端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营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形成了完整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链条,并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参与者和主要推动力量。 活动期间,媒体团一行参观了通威集团体验中心、通威太阳能成都基地、永祥新能源公司,实地了解了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生产线、“无人车间”的实时运行情况,以及永祥股份的技术创新及发展布局。 在新能源产业链上游,通威集团旗下永祥股份经过4次技改升级,已形成8万吨高纯晶硅产能,位列全球前三,产品质量、各类消耗水平和成本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该公司产品可全面满足P型单晶、甚至N型单晶需求,达到电子级晶硅标准,真正实现高纯晶硅“中国制造”,替代进口产品,彻底改变全球高纯晶硅行业竞争格局。 在产业链中游,通威太阳能深度切入太阳能发电核心设备和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推广,现已实现总计12GW的电池片产能,是全球最大的晶硅电池片生产企业。目前,通威太阳能电池片品质达到行业一流,各项技术指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9月20日,通威太阳能世界首条工业4.0高效电池片生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通威制造正式步入“工业4.0”时代,树立了行业智能制造的新标杆。随着更多项目投产,进一步夯实其全球最大、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地位。 在产业链终端,通威拥有发展分布式光伏的独特优势,并与现代渔业相结合,于全球首创“渔光一体”发展模式,将绿色智能水产养殖与光伏发电结合,在1~2公顷的鱼塘水面上,太阳能电站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4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1200吨,由此实现了“水下产出绿色水产品,水上产出清洁能源”。 作为双主业有机结合的重要战略部署,通威聚焦“渔光一体”,在全国各地推广和建立“渔光一体”基地,规模化建设大幅提升,电站获利能力跻身光伏龙头上市企业电站前三,已成为国内水面电站第一品牌。 “目前光伏发电成本已从原来的10万元降至3000元~5000元,已成为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本最低的发电方式。光伏发电将在二三十年后占据能源消费结构的50%以上,并成为人类最主要的能源来源方式。”在媒体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随着中国光伏产业成长为具备高质量特征、高品牌价值、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中国制造”不仅在能耗、成本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产品品质上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产业快速进步的车轮。 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此次活动的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就绿色发展、智能制造、能源转型等方面话题与媒体代表进行了交流。陆克文表示,光伏在中国是一个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的产业,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制定相关绿色发展政策都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中国首个光伏行业新媒体联盟成立仪式。据了解,该联盟将联合国内多家行业媒体,构建起光伏新媒体人共享、交流、合作的平台,打造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光伏产业新媒体群体,在社会各界凝聚更广泛共识,助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