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闻网欢迎您!
中闻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非贫困户帮贫困户脱贫路上手牵手
发布时间:2018-09-10 09:08:41 来源:大河报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房琳任欢通讯员肖伟王丹文图

如何让扶贫力量延伸至贫困户,提升贫困户的自我“造血”能力?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了解到,三门峡市陕州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卢氏学习后,对扶贫模式进行创新,唱响了金融扶贫“陕州经验”,使陕州区的脱贫工作闯出一条新路子,迈向新台阶。

日前,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深入陕州区进行了采访。

贫困户入棚打工开启“创业”新生活

秋已至,天转凉,风变爽。

位于陕州区张汴乡西王村果蔬大棚一派繁忙的景象,大棚蔬菜种植户王海蛟和贫困户阴涛然正忙着为“冬茬”的西红柿拨芽、授粉。

“另一个棚种的香瓜已经挂果,预计10月份就可以采摘出售了。”王海蛟边忙碌边告诉记者,额头上布满了汗水。

去年8月,陕州区政府创新推出了“1+1”非贫带贫的金融扶贫模式,王海蛟和阴涛然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人。

王海蛟是张汴乡西王村的非贫困户,看到本村日光温室大棚的大好形势,他一直计划再上一个果蔬大棚。“我有致富的干劲,但苦于建造大棚成本高,我资金不足,再建一个果蔬大棚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王海蛟告诉记者。

随着脱贫扶贫的深入开展和金融扶贫的宣传普及,王海蛟了解到,非贫困户带领贫困户就能在银行贷款5万元,他连忙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村金融服务部。

“隔壁刘寺村的阴涛然和我是亲戚,知根知底,我俩就自愿结成帮扶对子。我也贷出了5万元‘1+1’带贫贷款,扩大了果蔬大棚的种植规模。”王海蛟说,“又建了一个棚,我的年利润也翻了番,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我一直想从事种植业,但不懂技术,家里有两个孩子,只能在家附近打零工赚钱,日子越过越穷。”贫困户阴涛然说。去年9月份,阴涛然来到王海蛟的果蔬大棚开始了“创业”新生活。

“现在我有了帮扶人,大棚活儿忙时,我就来这里打工,一年有近一万块的收入。而且学了技术,过几年我计划自己也弄个大棚搞种植,争取早日摘穷帽,当上种植大户。”阴涛然的笑容从心里溢到了脸上。

先富带后富“1+1”扶贫模式创新帮扶

“陕州区是非贫困区,我们结合自己情况,对‘卢氏模式’进行创新,探索出的‘1+1’扶贫模式,让先富带后富,这一模式也被确定为金融扶贫‘陕州经验’。”陕州区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如何理解这个扶贫模式?记者了解到,“1+1”扶贫模式,即一个非贫困户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通过乡村党组织“牵线搭桥”“自由结合”等方式,引导非贫困户与贫困户强弱搭配共同发展。

“非贫困户成为贷款主体,享受区财政贴息扶持等相关政策,带动一个贫困户增加收入、增强致富能力。”陕州区扶贫办的工作人员介绍道,这一模式有效打破了金融扶贫政策只对准贫困户的局限性,有力支持了有项目也有带贫意愿和能力的非贫困户发挥致富能手、经济能人在脱贫攻坚中的带贫作用。

据介绍,目前,陕州区已发放办理金融扶贫贷款43853.6万,户贷率达53.26%,非贫困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1+1”模式,为全区944户非贫困户发放贷款5270.5万,为该区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上一篇: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宁波宏业余力威大谈观点
下一篇:第五届中原(鹤壁)文博会9月 28日开幕
栏目推荐
感悟红色文化价值 汲取接续奋斗力
品牌共聚大桥珠海口岸,以品牌力量表
折叠屏“热潮”再起!转转:国产品牌扎
美的空调携百位设计师,共创全屋智慧
最后9天,这项福利你还没有领取吗?
携手3C电器品牌讲好中国故事,2023「
热文推荐
热文排行
汇聚金融力量 共创美好生活 --2023年
基于恐惧去养生,对身心真的有益吗?
和谐餐饮张其涛:用责任守护师生“舌尖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22届学生毕业
退役大学生张奥河中救人不留名
增长力集团武瑞霞:永远做企业的好伙
“她”世界职场巾帼武瑞霞:让青春逐梦
传递正能量〡“爱心使者”武瑞霞:让更
致敬国粹 传承“匠心”〡武瑞霞:钧瓷
筑梦者说〡武瑞霞:梦想是一场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