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不断的更新中发展,也在持续的改造中“升温”。为了保护历史街区风貌,上海越来越多的老城区开始了“微更新”,通过让政府、企业、居民参与共建,用小尺度、渐进式、可持续的方式,对公共空间进行有温度的改造,让老旧小区得以焕然一新。 近年来,上海万科在践行城市更新的同时,也在长宁新华路、宝山杨行等一些老小区探索微更新创新模式,提升居民幸福感。 70年老楼“逆生长” 在上海长宁区新华路693弄,有一幢70年“高龄”的老楼——敬老邨7号楼。这幢3层砖木混合结构的老楼建成于1948年,曾是国营新裕纺织厂的高级职工宿舍,每层由公共走道划分为南北两侧。由于长期存在走道杂物乱堆、楼道采光不佳、管线排布杂乱等问题,以及台阶颇多、昏暗潮湿、没有安全提示等,给居住在这里的19位老人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2018年,上海万科和设计师广泛收集楼内居民的意见建议,最终决定从功能完善和空间整合两部分入手,在尽量保留老建筑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打造更人性化、功能化、符合现代老人需求的生活空间。 改造后的敬老邨7号楼,不仅楼道变得明亮宽敞、管线排布整齐、收纳空间增加,还通过各种细节传递了对老人的关怀。楼梯口一侧增设了可翻折座椅,轻轻一推,一张凳子就出来了,老人们走累了就可以坐上歇歇脚,还能在家门口和对面邻居聊聊天。 敬老邨7号楼屋顶实景 另外,为了方便居民们更好地交流与打发闲暇时光,原先7号楼的屋顶闲置空间被重新规划,设置了休息区、活动区、种植区和晾晒区,组成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空中花园”,“露天客厅”里布置了明亮的黄色座椅和洁白的遮阳伞,让老人们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社交角落,整个社区都变得生机勃勃起来。 “多功能客厅”成社交中心 与敬老邨仅隔数百米的新风村,同样是一个老年人口比较多的社区。小区大门入口处有一个净宽不到1.1米的传达室是老年人闲话家常的主要场所。然而,这个小小的房间里还堆放着小区居民的快递,空间局促杂乱,不但不舒适,入口处频繁进出的车辆也给老人们带来了安全隐患。 经过设计师与上海万科6个月的通力合作,这间全面积仅20平方米的老旧传达室焕然一新,变成了“睦邻微空间”。不仅在空间内部安置了木质长椅,供居民们阅读、闲聊,还在室外的窗台设置了一处隐蔽的长椅,只要拉开窗帘,室外一样可以落座畅谈。为了扩大空间的外摆区,小区的大门整体移动了1米,保证了站在玻璃门外停留的居民不会与进出的车辆发生刮蹭,增加了一份安全保障。 新风村睦邻微空间实景 敞亮洁净的空间,让街坊邻里多了一个晒太阳聊天的好地方,居民们很快爱上了这个社交中心,有人将喜欢的书籍带来放在书架上分享,有人将闲置的旧物放在桌上与别人交换,也有人在墙上的留言板上写下愿望,让邻里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密。 充满记忆的“艺术长椅” 上海正在打造“可以坐下的城市”,截至2021年12月已完成9000余处公共空间休憩座椅的优化提升。各具特色的座椅遍布大街小巷,口袋公园、城市商圈、文创园区,甚至老旧小区等,如同会客厅的一件精美家具,既有使用功能,也是一道风景。上海万科也在多年的城市更新实践中,为社区和居民打造了几把好看又实用的“椅子”。 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在全市多个社区举办,其中包含了宝山杨行社区。作为杨行社区的策展方,上海万科聚焦社区营造和居民日常,联合艺术家张赢和居民尝试了一些“小而美”的微改造。 四季花城是上海万科于2006年在杨行开发的小区,对于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说,熟悉的社交圈和生活圈有着无可替代的美好。小区内的木质休憩椅因年久未维护,被风雨冲刷得不成模样,椅身覆盖着大片霉斑,无法再供居民日常使用。 在更新过程中,万科发起废旧物改造计划,鼓励居民为生活空间减负,将那些不得不扔掉,但是又有很多不舍记忆的物件,通过另一种方式,依旧留在生活日常,同时发挥公共功能。张赢用亚克力盒子封住从居民那里征集到的旧物,再用溶胶定型,一件满载社区居民生活故事的特殊椅子便定制成功了。 四季花城小区“废物胶注椅子” 如今,旧木椅已被满载着社区居民日常故事的“废物胶注椅子”所替换,放置于四季花城一期入口处,宛如一块巨大琥珀封存着人们的生活记忆。一个小的焕新,就能真正提升社区面貌,兼顾居民日常需要的同时,做到人文关怀,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 在城市更新中,上海万科围绕“尊重历史文脉、延续城市脉络、创建新老建筑对话、多方共建共享”的理念,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优化公共环境,充分助力上海老旧小区实现了良性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