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并公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浙江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扩区,从舟山区域扩展到宁波、杭州、金义片区,形成“一区四片”的发展格局。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浙江自贸试验区着力打造“十大标志性成果”,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日渐成为制度创新的“引领区”。 至此,浙江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382项,其中全国首创达到113项,入选国务院复制推广名单11项,入选国务院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5项,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1项,另有13项成果被国家各部委复制推广,2项成果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十大制度创新案例。 以浙江自贸试验区打造“十大标志性成果”为微观窗口可以看到,一个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强势崛起。2021年度,浙江自贸试验区以占全省不到1/400的面积,贡献了7.6%的新增注册企业、8.1%的税收收入、18.6%的进出口额以及13.8%的实际利用外资。 接轨国际引领升级 以“创新”绘就油气新图景 自2017年挂牌以来,浙江自贸试验区不断推进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走出了一条“无中生油”“聚气发展”的特色发展道路。今年1-6月,浙江自贸试验区保税燃料油加注量276.3万吨,同比增长13.2%;油品储备能力达4904万吨;炼油能力达7500万吨/年;油气贸易额6241亿元,其中平台交易额698.2亿元,同比增长261.8%。 聚焦油气全产业链发展,浙江自贸试验区创下多项“全国之最”--建成了全国最大、全球第二的石化基地;打造了全国最大的能源保障基地;构筑了全国最活跃的油气产业发展高地;迈入了全国第一、全球第六大国际船加油港行列;打造了全国第一大油气贸易港;启动了全国最大的LNG接收中心建设…… 在中国能源版图上占据重要一席的浙江自贸试验区,如何拓展油气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大胆试、大胆闯,浙江自贸试验区涌现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案例。 对于一直以新加坡发布的普氏价格为基准进行交易的国内航运企业、船供油企业等来说,如今保税燃料油有了“舟山价格”。这是全国首个以国内期货市场价格为定价基础的人民币报价,实质性推动长三角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建设,提升我国大宗商品定价权,增强了国际能源市场的“中国声音”。 对外声音嘹亮,对内深化改革创新的“主旋律”更加昂扬。浙江自贸试验区创新开展低硫燃料油期货仓单跨关区调拨,解决企业仓库所在地与交割货源地不匹配的矛盾,打通油气全产业链贸易环节上下通道,推进油气全产业链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创新做法也推广至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今年3月,上海期货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实华油库)首单仓单注销出库,15000吨低硫燃料油从青岛调拨至舟山,开启低硫燃料油期现货南北连通的发展格局。 港通天下动力澎湃 以“硬核”迸发发展新动能 4月份首破300万标准箱,5月份完成337万标准箱,6月份超310万标准箱……集装箱吞吐量连续3个月突破300万标准箱,宁波舟山港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的作用不言而明。 港口,作为连接货物通达世界的航运和物流枢纽,是浙江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支撑。2021年宁波舟山港实现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双突破”,分别超12亿吨、超3000万标箱。宁波舟山港首次跃居全国油气吞吐量第一大港,建成全球唯一拥有双“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的港口,“硬核”力量进一步提升。 打造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是浙江自贸试验区的“五大功能定位”之一。致力于“让物流变得更简单”,“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应运而生,为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注入更多“智慧”基因。7月,该平台入选2022年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重大应用成果名单。 以海港为龙头、陆港为基础、空港为特色、信息港为纽带,“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2.0版大力构建数字物流生态,还上线了国际物流纾困服务功能,构建精准帮扶中小企业纾困的服务通道,已累计为中小企业争取到纾困舱位5.3万标准箱。 全球疫情大背景下,口岸成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保障国际供应链安全畅通?具有首创性和可推广性的集卡人车数智赋码系统在宁波片区上线,不仅可以进行防疫政策引导、防疫信息监测、人车动态管控等,还实现了集卡进提箱作业全流程“一码通”,提升港航“营商指数”。 在全国首创并率先实施的外国籍船舶“港口国监督远程检查”机制,则是浙江自贸试验区彰显“硬核”实力的又一力证。该机制的运行有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建设,也标志着宁波实现外轮检查全程(初查+复查)“远程化”。随着该制度在全国及亚太地区21个成员国(地区)运行,这份来自浙江的首创已经成为改变国际规则的“浙江方案”。
借势数字抢占先机 以“先行”塑造竞争新优势 数据通过质押可以进行资产变现?这个听起来有点难以置信的方式,随着2021年9月全国首单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知识产权质押在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落地,已经从构想走向现实。 这是浙江自贸试验区以数字化改革撬动数据高效利用的一大创新之举。近年来,杭州片区积极开展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率先开展知识产权资本价值挖掘,在全国首创“数据知识产权存证及质押融资”新模式,发布了全国首个数据知识产权质押团体标准《数据知识产权质押服务规程》,上线全国首个知识产权区块链公共存证平台。截至7月18日,该平台已对接企业744家,存证数据600万余条。 一直以来,版权维权都是不少数字文化企业的困扰所在。浙江自贸试验区创新推出的“版钉”数字文化版权保护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版权保护服务,筑牢知识产权保护“屏障”。 一系列创新探索,强势加码数字创新策源地建设,推动浙江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也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3月,杭州片区滨江区块获批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8月,杭州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发布2022数字贸易指数和《2022浙江数字贸易发展蓝皮书》,出台全国首部数字经济发展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首个数字贸易团体标准《数字贸易通用术语》正式实施……一批数字贸易领域的规则、标准和重大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浙江自贸试验区数字贸易的蓬勃兴起和强大韧性。1-7月,浙江自贸试验区数字贸易额达2090.1亿元,占全省比重75.2%。 此外,浙江自贸试验区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目前数字人民币已在税款缴纳、党费缴纳、义乌小商品城、生活商超、综合园区等典型场景陆续落地。至2022年6月末,浙江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1150余万个(含460万批量),发生数字人民币交易900余万笔,金额超37亿元。 联通内外货畅天下 以“枢纽”构建开放新格局 截至今年7月底,“义新欧”中欧班列共开行1345列,发运110994个标箱,同比增长9.55%。这份来自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的数据,将“义新欧”中欧班列发展的良好态势呈现在眼前。 一列列“义新欧”中欧班列,将亚欧国家“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已然成为长三角五金、日用百货、家电、汽车零配件等货物贸易的陆路运输“黄金通道”。这个被誉为“钢铁驼队”的班列,架起了对外开放的新桥梁,也是浙江自贸试验区畅通“双循环”,打造国际物流枢纽的重要力量。 不断加大班列频次,拓展对外辐射范围,“义新欧”中欧班列互联互通的国际枢纽地位不断凸显。通过铁路、公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排列组合”,“义新欧”班列多式联运新通道实现了跨境多式联运运输的复合型、集成式的改革。 2021年3月,浙江义乌铁路口岸顺利完成“中欧+海铁+海运”多式联运转口贸易首单业务,标志着“义新欧”中欧班列国际中转海铁联运新通道正式开启,回程班列业务也从单一的进出口贸易模式向转口贸易模式转变。2021年,“义新欧”班列累计拓展“保税+转口”货源553个集装箱,联通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5个国家。 “义新欧”班列多式联运新通道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欧+海铁+海运”联运通道无需再次卸车装车,减少铁铁中转集装箱装卸作业等待时间,实现“义新欧”班列与“义乌-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双班列双向业务联动。相比以往从义乌到宁波的公路运输,该方式可为企业节省约25%的运费。 以点扩面,从铁路运输拓展开去,“义新欧”中欧班列不仅是货流的重要枢纽,也带来了资金流的聚集流动,打开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空间。“义新欧”中欧班列通过与建行义乌分行、稠州商业银行合作,开发“运费贷”和“货物贷”产品,延伸出金融属性。首批即有2家企业分别获得15万美元和100万元人民币的融资支持,今年已新增授信940万美元。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和建设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国家战略。扩区两周年,是浙江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探路之旅的一个节点,更是其向引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增长极进发的新起点。 向新而行,开放以生。如今的浙江自贸试验区,正在加快打造数字自贸区、油气自贸区、枢纽自贸区“三张金名片”,力争取得更多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向全国输出更多的“浙江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