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风湿免疫研究所是中国国内创建最早的风湿免疫学科之一,2005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11年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2012年被批准为风湿病发病机制及免疫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该团队在国内外风湿免疫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张学武教授是中国风湿免疫领域的顶级专家,是该团队的重要研究成员。 张学武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作为风湿免疫领域的顶尖专家,张博士先后参与过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部分科研项目获得业内顶尖奖项,比如,他参与的风湿性疾病发病机制和免疫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曾获得华夏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科技奖(简称“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据了解,华夏医学科技奖是我国医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致力于引领医学科技创新发展,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褒扬先进的良好风尚,促进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该奖项自2011年设立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共计评选出392项获奖项目。 风湿性疾病发病机制和免疫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成果在风湿免疫领域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前沿的学术水平,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科技创新积累了大量优势。作为项目的重要完成人,张学武和团队在国内外首次通过一系列研究证明了抗原变构肽对胶原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致病性T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对该抗原变构肽的研究成果既是重大理论创新,又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基于创新理论的新型免疫治疗方法,该项研究已先后获得国家及国际发明专利,并已转让进入临床研究。 张学武还与团队在国内首次对RA新的早期诊断标准进行探讨,首次将新的自身抗体检测方法引入RA诊断,建立了中国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其敏感性高于国际通用的1987年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且简便易行,已被国内广泛引用和在临床应用。同时,张学武参与起草制定了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并在国家级内科学、风湿性疾病学刊物和教材发表了一系列规范化治疗的研究和述评文章,使得国内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水平能与国际同步。 张学武教授2013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 Diseases上发表的“Safety of Inflixi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with concurrent HBV infection history”首次在国际上提出生物制剂治疗既往感染乙肝病毒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是安全的。在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方面张教授多年来进行了系统研究,2013年和2014年张教授相继在中华医学杂志等国内顶级杂志上发表了“Semaphorin 3A 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和“Dickkopf-1 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在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2018年张教授在Clinical Rheumatology杂志上发表了“Expression of circulating Semaphorin3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inflammation and bone destruc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上述文章系统阐述了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的机制,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博士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注重知识更新和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科发展新动向。在进行风湿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张博士更加重视风湿病临床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关注医生行为对病人医疗质量的影响。并结合医学精髓和不同地域风湿病患者的实际患病特点和病人的个体情况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了临床康复效果。他一直致力于痛风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与治疗,提出对于急性和慢性复发性痛风的管理的重要性,在重视早期诊断及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的管理体系,控制痛风关节炎的复发率。他主张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特点制定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特点为患者选择疗效显著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张博士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多次上台发表学术研究报告,与国内外专家交流风湿免疫病学发展经验。围绕重症风湿免疫病感染的诊治、炎性关节与免疫等多个话题进行学术研讨,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促进了行业的规范和发展。同时,张教授担任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中文版编委和《中华风湿病学杂志》通讯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 Diseases、《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血液净化》和《中华医学杂志》的审稿专家。张博士还在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病学分会担任重要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