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改造后,购物环境更好了。 近日,记者从福州市商务局获悉,今年福州首次推广的15个“农+超”市场改造项目,多数已经完成。我市要求首批实施改造的市场在本月底前全部开业。据介绍,我市“菜篮子”市场从早期的“农改超”,延伸到目前“价公示、可溯源、联成网”的新型智慧“农+超”市场,主要是为了顺应新的市场发展需求,让福州菜市场更加多元化。 首批“农+超”市场本月底前全部开业 上周六上午10点,记者来到已改造好并经营了近两个月的仓山上渡南台农贸市场。该市场从外面看与一般市场并无太大区别,但从内部看就完全不同了——它既有超市的特点,比如蔬果、肉类、水产等不同销售品类都有明显分区,主通道有3米,其他过道也有2.1米,显得干净整洁明亮;又有农贸市场的氛围,摊位和开间有序排列,整个市场人来人往。 在该市场经营了5年的商户黄明勇告诉记者,以前货都没地方放,只好哪里有空地就堆在哪里。市场改造后,宽敞了许多,蔬菜水果可整齐摆放,还可增加经营品种。他说,市场重新开业才两个月左右,他的日营业额已有2000多元,与以前相比,增幅超过5%。 “这个市场现在很接地气,不像以前乱糟糟的。”住在附近的王先生说,以前一进门,两边就有人摆摊,蔬菜摆了一地,走路都得小心,里面也是如此,市场又腥又臭,所以尽管这里离家近,但他很少进来买菜。不过,市场大变样后,这里成了他一家人买菜的首选地。 上渡南台农贸市场管理方林信仙说,该市场建于2007年前后,总共有2000多平方米。当时建设这个市场是为了让周边市民有地方买菜,设施装修都很简单。但近几年,这种脏乱差的农贸市场越来越满足不了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因此,今年他们投入380万元进行了“农+超”改造,环境按超市的标准进行打造,还加入了智慧元素——比如,市场103个经营户每个摊位都配备智能秤,智能秤统一连接到全市的系统,可实现产品追溯;消费者在每个摊位都可以手机支付;市场对每个摊位进行实时监控并联网,监管部门可实时查看。 记者了解到,目前福州实施“农+超”改建的15个农贸市场中,已完成改建并开业的有10个,包括台江区的上海东农贸市场、亚兴农贸市场、南台农贸市场,仓山区的程埔农贸市场、上渡南台农贸市场、盛景黄山农贸市场,晋安区的五里亭农贸市场、晋安农贸市场、琯尾农贸市场,马尾区的沿山农贸市场。仓山区的先锋农贸市场和晋安区的新榕北西园农贸市场正准备开业,其余3个也在加紧改建中,包括台江区的和平农贸市场、晋安区的金城农贸市场、马尾区的亭江农贸市场。 福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要求首批“农+超”市场要在本月底前开业,同时要求各区组织好已开业市场的验收工作,并及时督促市场业主和经营管理方改善在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确保我市“农+超”改造提升工作的质量。此外,各区验收后,我市也将再次组织各相关部门进行验收。 福州菜市场更加多元化 早年福州的“农改超”在全国可谓典范。福州一些超市相关负责人说,2000年前后,好又多、麦德龙、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巨头蜂拥进驻福州,这些零售商场一站式的经营方式让市民耳目一新,福州整个零售业也刮起了“超市旋风”——每新开一家超市,促销商品都引起消费者的疯狂抢购。 顺应这一潮流,2002年起,福州市把“农改超”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来推进,分期分批改造原有农贸市场,当时福州不少商家都参与其中。2014年,福州出台了《福州市推进菜市场建设改造的实施意见》,从更高层面着力推进城乡菜市场升级改造,到目前,累计完成并验收达标省级菜市场新建改造项目35个,累计完成市级菜市场新建改造项目74个。 传统农贸市场虽然产品丰富、经营灵活,但也存在诸多弊端,比如价格不透明,摊主随口叫价,环境差等。但是,如果将传统农贸市场完全改造为生鲜超市,虽然可解决环境提升、价格透明等问题,但又会让它缺少灵活性和便利性。 “近几年,整个市场出现了新变化,上海、杭州等地出现了一些新型菜市场。”福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到不少城市考察后,结合福州的实际情况,推广这种新型智慧“农+超”市场,以取长补短,进一步健全福州“菜篮子”市场建设体系,让福州菜市场更加多元化,让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发展,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