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2时,河北燕达医院西医技楼二层中心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自1月10日来到这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和佑安医院两支援冀检测医疗队24小时连轴转,已累计完成核酸检测26.3万人份。 “现在已经好多啦,前些天最忙的时候实验室里的样本多得能把人给埋了!”眼睛里布满血丝的清华长庚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李润青难得开起了玩笑。挺过了北三县的两轮全员核酸检测,实验室又恢复了正常的工作节奏,现在的工作重心转向服务保障进京通勤人员。不少通勤人员为了周一能顺利返京上班,赶着在周末做检测。社区采样多是白天采集,样本送到实验室已到晚上,来自北三县各个社区、村的采样标本汇集到这里。让检测者在起床后就能看到检测报告,就是李润青团队的任务。 北京援冀医疗队20名队员分成4组,日夜不停歇地进行核酸检测。 120平方米的实验室被隔成了试剂准备区、样本处理和核酸提取区以及基因扩增与分析区,区域间设置了一个物品传递窗口,窗口经过联动设计,同一时间内只能打开一侧,“这样可以起到隔离缓冲作用,防止各区域间的交叉感染。”李润青说,评价一个核酸检测实验室水平高低,就是要看各个环节是否都能做到操作规范。“时间紧环节多,很考验一个团队的配合力,哪个地方都不能掉链子。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的金标准,一定要零差错,避免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的结果。” 样本处理是整个流程里最“惊险”的环节,检测人员需要从生物安全柜里拿出采集的病毒采样管,用加样枪吸取一定量的样本,再加入到反应板中进行核酸提取。戴着三级防护装备的李润青小心地操作着,眼睛紧盯着只有黄豆粒大小的操作板孔。打开盖子的一瞬间,动作务必轻缓,不允许有任何滴漏或溅起,一旦形成气溶胶,安全柜外的操作者和实验室环境就有被污染的可能。长时间的工作,李润青已经练就了长憋气短呼吸的特殊技能,“这样就不会呼出太多的水蒸气,挡在面罩上阻碍视线了。” 1个小时后,李润青的队友认真分析仪器电脑中的扩增曲线,对检测结果进行判读。脱下隔离衣、防护服,李润青贴身的衣服已经湿了一大片;卸下护目镜,摘掉双层手套、医用帽子和防护口罩,一条条勒痕在脸上、额头和耳后延伸,手也被泡得浮肿、发白。“这下放心了,不耽误大家进京上班了!” 1月12日、13日和16日、17日,北三县分别启动了两轮全员核酸筛检,检测结果全为阴性,河北燕达医院最高日检测量超过10万人份……新闻报道里的这一个个简单的数字,对医疗队员来说则是一个个沉甸甸的日夜。“20名队员5人一组,按计划每组工作6个小时,但一到忙的时候大家都会主动延长工作时间,每个人都想多干一点儿,给下一班少留些样本。”这让李润青感动不已。 脱去防护服,每个队员都是最普通的爸爸、妈妈、儿子、女儿,“队员们平均年龄33岁,很多人孩子都很小,有些年轻妈妈给孩子打电话,聊着聊着就掉下眼泪,”样本量少的时候,作为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的李润青就组织队员们在户外散散步,晒晒太阳。还有十几天就要过春节了,疫情形势还不明朗,对于是否能回家过年,李润青心里还是没底,“不过,寒冬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我相信,胜利的那一天终将到来!” (原标题:为保障北三县通勤人员顺利进京 北京援冀医疗队24小时连轴转) 来源:北京日报 | 记者 杨绪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