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你,从婴儿变成不惑成人。40年的家乡,从小城市到大都市。40年,太多的记忆从身边溜走,早已模糊。有这样一个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用手中的相机执着的记录了家乡40年的点滴。他叫詹安稳,是一名摄影记者。提起他,银川市民都会很熟悉,他将手中的相机对准了他生活的城市,拍摄照片超过10万张,用影像纪录了宁夏40年的发展变迁。系列微纪录片《宁夏故事》用镜头记录下詹安稳和他相机中的银川。 四十年,可以让120万人走出大山 宁夏生态移民工程作为自治区重点项目,现今,金凤区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已建成40万平方米安置房。 近年来,詹安稳跟踪拍摄了银川金凤区良田镇村10户村民搬迁前后的日常生活。没搬迁以前,村民们的娱乐工具是用板子搭起的乒乓球案子。搬迁以后,离家不到10米远就是一个篮球场。当年村民结婚时,家里只有一个小木箱,一张木床。如今,七月的田镇村一片葱茏,绿树成荫。沿着修缮一新的村级公路,一处处错落有致的新房,就像镶嵌其间的珍珠,分布在四通八达的村组道路边。从人居环境改变,到文化生活丰富,村民们的生活日渐美好起来。昔日偏僻的村,实现了华丽蜕变。 四十年,可以让旅途的时间缩短6倍 40年来,我们的生活美好了许多: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詹安稳是陕西渭南人,1981年入伍后来到宁夏,部队转业以后任摄影记者。在过去回老家探亲的旅途中,詹安稳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字,密集。回想起一年一度的“春运”很是壮观,它壮观的背后得益于我国铁路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八十年代,进入火车站候车室,我们常常会见到“你挑着担,我牵着孩,锅碗瓢盆和铺盖卷全带上”的镜头。人们在大小行李的裹挟下进站、检票,一路在汹涌的人潮中来到站台,然后又被推挤上“绿皮车”。当“呜”的一声长笛鸣响后,绿色的长龙便缓缓地移动了。火车狭窄的通道中总是挤满了疲惫的身影,一百零八个座的车厢竟然有二百五十人之多,还有堆放在过道里的行李,让旅客上厕所来回走动都困难,就连列车员送水、卖饭或售货经过,也要不时地说一声“请收收脚,请转转身”...... 四十年,对于历史长河而言,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就在这并不长的时间里,中国的火车实现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如今高铁时代的飞跃。过去,回家的路辗转一天一夜,现在,这段距离被缩短为180分钟。40年前的人们一定无法想象,3小时原来可以走这么远。记录,就是时间最好的证明。 詹安稳手中的相机对准了他生活的城市。新闻记者的素养,使他对这个城市的各种“瞬间”有着特殊的敏感。银川天蓝、楼高、路宽,他记录到了;银川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喜怒哀乐,他捕捉到了;银川“灯火万家成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的城市气质,他表达到了。他以历久弥新的影像记录了银川走向小康路上的发展、变化, 尤其是那些逐步消失的生活状态:拓煤饼、买冬储大白菜等等曾经的各种生活记忆。詹安稳回到摄影现实记录的朴素功能上来,真实地显现出国人现实生活的常态面貌,通过影像,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生动、丰富多样和未加夸饰的中国。 系列微纪录片《宁夏故事》,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出品,北京中澜视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承制,文化短视频品牌“看鉴”全网宣发。为前进中的宁夏喝彩,为普通人的梦想加油,敬请关注《宁夏故事》全系列内容呈现。(作者: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