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做金融行业受国家政策影响挺大的,你要不断的去学习、去领会、去研究国家的新政策,今年国家提出了一个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您怎么理解咱们国家现在这个阶段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具体到财富管理行业又应该怎么去理解? 答:通俗的讲就是要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为什么提出这个政策?过去在金融领域地方政府拿钱太多,市场经济拿钱太少;房地产拿钱太多,制造业拿钱太少;国有企业拿钱太多,民营企业拿钱太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想回到尽可能的以市场自由经济为基本的原理,而不是以企业的身份和背景。过去资金都去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没有很好的落实中央的政策精神,最终导致资金大量空转,并没有起到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所以,中央提出的这种意识或思想的核心是促进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地方。 问:应该怎么做大家都知道,但政策归政策,市场都有漏洞可钻,但没有起到特别好的效果,您觉得是什么问题? 答:在这个问题上金融行业的效果比较明显,金融行业监管相对容易一些,通过资管新规堵住了很多资金流动的渠道,它需要你把资金引向实体经济。从这个角度来说,政策的威力还是蛮大的,由此导致整个行业新增规模在下滑。但是您刚才提到的漏洞,市场永远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监管肯定是落后于市场变化的,这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正常的。 问:如果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能够执行得非常好,未来几年会对金融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这种影响现在已经开始了。比如现在的产品备案,过去给房地产公司提供资金的通道现在基本做不了了,这个政策只要中央持续下去,能够预见到未来真正有活力、有质量、有发展空间的民营企业会比之前融资难度相对而言降低一些,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内在质量肯定也会有一个改变的过程。但这仍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会那么快。另一方面,从市场上来讲,投资人越来越警惕和聪明,更关注投资逻辑和所投项目未来的成长性或者发展空间。从本质上讲,这就会促进资金去向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地方。比如在地方政府融资违约潮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改变了过去地方政府一定会刚性兑付的念想。 问:今年行业流动性会有所好转吗?要恢复到以前的水平还有多长的路? 答:略有好转,但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央宏观调控的决心是去杠杆,虽然这个概念提得很少,但从现实角度这个事情已经是常态化和不可改变的事实了。在这个背景下,过去从金融机构能够输出的资金,在大规模的缩减,由此反映到整个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历史高位也是下滑或维持常态的状态,不可能像过去资金面那么宽松和泛滥的状态了。现在的流动性比2018年要稍好一些,但资金偏紧的大背景不会发生变化。这并不是坏事,在这种环境下,真的会让资产端优胜劣汰,公司管理能力不够、公司战略决策不够清晰、公司发展跟不上预期的企业想拿到资金和融资就越来越难,最后真正能融到资金的企业一定是综合条件都相对比较出众的,所以资金这个无形的手也在加速中国经济内在质量的提升。 问:最近您在讲股权投资这块,优选现在在股权投资领域是怎么布局的? 答:股权投资是我们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一直都是。股权投资是真正适合我们干的,也是中央政策希望我们干的,因为只有股权投资才是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最直接和力度最大的帮扶。从商业模式上讲,我们这种机构做债权投资,是给自己挖掘坟墓,因为我们获取资金成本比银行高很多,这决定了你投的项目质量肯定是不及预期的。在整个社会和很多投资人对你有刚性兑付的约束和背景下,你不能出问题,一旦出现问题,这个事情就只有你自己来收拾残局,从商业模式上讲,债权投资不适合私募基金来做,所以股权投资是我们最好的出路。 问:现在股权投资行业竞争挺激烈的。您选择投资的时候,您会怎样选择一个行业?因为现在我们在股权投资界老说风口概念,您怎么判断有些风口是真风口还是假风口?事实证明这几年我们遭遇了好几个假风口。 答:我们经常说投资一定要用常理判断,比如2016、2017年共享单车的风口兴起时,当时我做了一期节目《伪共享经济的惊天骗局》。两年后,结果得到了验证。一个行业不能产生很好的现金流,光靠资本去推动,一定不是能够持续和长久的事情。我们选择行业有几个浓缩的概念。一是大市场,二是高门槛,三是现金流要好,四是选择竞争少,意味着技术壁垒比较高。对这几个关键词领会透彻,尽可能选择特征符合比较多的行业,你会发现你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 问:所以您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判断标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说一个理念,就是价值投资,甚至巴菲特也崇尚这个理念,您怎么看这个理念?我觉得听起来挺虚的。 答:这要看如何理解,价值投资是用8毛钱买到1元钱的东西,然后长期持有。这个逻辑是所有投资大师成功的关键因素。问题在于如何判断真正的价值,我刚才说8毛钱的东西是否真的值8毛钱,还是你认为它值8毛钱,还是别人告诉你它值8毛钱,这就是对价值的判断,它最后都回到了对事物长远的判断,对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判断,也是最后对人性的判断上,这也是回到投资最根源的地方,最终就是在做选择和抉择。 问: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机遇,现在网上有很多段子,90后会觉得自己这一代人特别惨,什么都没有赶上。80后还有人赶上了房地产,但90后没有赶上。但其实是他们自己的哲学体系没有支撑他们发现这些机会。 答:80后和70后说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挺惨的,一参加工作就面临了高房价,一辈子挣的钱都给了政府。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悲哀和欣喜,90后看上去机会比80后少了很多,但起点不一样、格局不一样,视野不一样,基础不一样,经济规模体量也不一样。这些东西都是表象的,深层的东西不管机会再好,也一定要相信事实,不是所有人都能捕捉到机会,所有人都能捕捉到的机会肯定也不是机会。 问:接下来期待您在节目中给90后讲一讲。中国的金融行业,国有企业占很多优势,不管是资源还是牌照,民营企业总是相对艰难。但有些人觉得接下来民营企业会更加艰难,因为他们觉得资源还是会继续往国有企业倾斜,您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答:我不太认同,这种观点和看法都是短视的,都是局部和阶段的看法,我曾做过一个总结,中华民族从洋务运动到这个阶段为止,一共发生过六次大规模的国进民退,最后你会发现每一次国进民退后都迎来了一次民营企业蓬勃的发展生机。这是规律,就看你能否理解这个规律,并且在合适的时候顺应规律做一些合适的事情。从阶段性来看,国有企业掌握的资源更多,这与我国现行阶段的体制有关,但国有企业有国有企业的痛苦和烦恼,比如他们的决策流程、机制和运行效率,都是和市场经济不匹配的。同样环境下,也有很多民营金融机构干得很好,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在向国有企业倾斜,只是金融本身就是高危和高风险的行业,如果你的管理能力和对风险的洞察不够的话,一旦遭遇风险,民营金融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在化解危机方面不能比,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这背后反映出这个时代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企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像过去我们有牌照就厉害的时代了,现在你有牌照还要用心经营,民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代价要比国有企业大很多。同样利用民营企业发展的优势,发展速度也比国有企业快很多,而且民营企业的机制对企业家、包括对管理人员的激励都是远高于国有企业的,这是它好的地方,所以我们看事情一定要辩证。 问:现在很多公司说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您怎么看待金融和科技的关系?科技颠覆性的发展会对金融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就像几年前大家说互联网金融会颠覆金融行业一样,2013年的时候,有媒体采访我说:现在是一哄而上,将来必是一哄而散。不管是互联网金融还是科技金融,本质上都是金融,科技只是这里面的技术,技术能够为生产效率起到提升、促进、管理的作用。从事金融行业的,不管有没有科技,科技含量高还是不高,根源问题还在于对金融风险、金融规律的理解是否到位,这是永恒和最底层的问题。在我个人看,金融行业蓬勃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更好地提升,或者衍生很多新的、细分行业。但是从最本质的问题上,从业者都要认识清楚,你的核心是和金融相关的东西,风险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