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全球货币宽松潮可以视作是上一轮货币宽松的重新协调同步,或可为全球经济的复苏蓄积能量。 郭可为 全球货币政策宽松主基调已定 今年以来,全球货币宽松潮袭来。全球有超过30个经济体宣布降息,特别是美联储分别于北京时间8月1日和9月19日两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共50个基点,以及欧洲央行宣布降息并重启资产购买计划,这两大事件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全球货币政策宽松的主基调。 截至10月7日,包括美国、欧盟、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30多个经济体先后宣布降息,日本央行、瑞士央行等虽未降息但也采取了负利率等货币宽松政策。 具体来看,印度分别在2月、4月、6月、8月、10月累计降息5次共135个基点,成为今年降息次数最多的国家。俄罗斯、冰岛、印尼、澳大利亚各降息3次,冰岛降息100个基点,其他三国各降息75个基点。巴西、智利、新西兰、菲律宾、塞尔维亚、土耳其、美国等经济体各降息2次,降息幅度从750基点到50基点不等。丹麦、韩国、马来西亚等经济体各降息1次,降息幅度一般为25个基点。而土耳其央行将基准利率从年初的24%降至16.5%,共降息750个基点,成为全球降息幅度最大的国家。 美元指数波动增强 美联储两次降息后,美元指数分别下降两天和一天,幅度较小。年初至10月7日,美元指数上涨3.02%,8月1日第一次降息以来, 美元指数上涨0.41%。 刺激全球股市走高 今年以来,全球股市波动幅度较大,但总体上呈上行态势。年初至最今,美股三大指数中涨幅最小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13.51%,日经225指数上涨7.55%,德国DAX指数上涨14.57%,英国富时100指数上涨6.98%。由于前期市场对美联储降息已经有了充分的预期使股市承压,如道琼斯工业指数8月以来下跌1.44%。 国际大宗商品涨势强劲 由于美元降息预期不断升温,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居高不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年初至最今,伦敦黄金现货价格上涨16.25%,美元第一次降息以来,原油价格下跌8.26%。 国债市场保持繁荣 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进入货币宽松的政策周期,长期的低利率环境或是未来较长时间的主题,支撑国债收益率继续走低。 从理论上看,货币宽松政策可以释放流动性,刺激政府、企业、居民消费,活跃资本市场,从而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但不能忽视货币宽松潮可能会造成如下不利影响。 推升风险偏好,加剧金融市场波动 当前全球货币宽松预期强化,资金风险偏好持续增强,金融市场基本向好。但考虑到全球经济仍在持续放缓,贸易摩擦形势复杂,市场信心的基础十分脆弱,仅靠宽松货币政策难以支撑市场持续向好,一旦有突发事件爆发,市场恐将剧烈波动。 催生资产价格泡沫 货币宽松政策下,流动性不可能全部进入实体经济领域,相当一部分资金会“脱实向虚”,进入股市、债市和房地产市场,使资本市场趋于泡沫化,给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风险。 推高政府债务水平 在低利率、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各国政府部门举债更加容易,成本更低,因此政府支出也会大幅增加,由此债务水平会随之升高。根据国际金融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债务达到246万亿美元,总债务金额已达到全球GDP总量的320%。美国近几年推行了一系列财政刺激计划,财政赤字重现上升态势,美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赤字,导致政府债务持续上升,不断触及债务上限。截至7月初,美国公共债务总额已经接近22.44万亿美元,在GDP中的占比近110%。 未来,全球货币政策需要再协调再同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多家央行采取了零利率、负利率、量化宽松等非常规政策。由于各经济体的经济复苏进程参差不齐,货币政策也变得愈加分化,美联储于2015年末开始推行货币政策正常化,欧洲央行等也开始放慢宽松步伐,但日本央行等仍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不协调不同步的状况导致经济体之间的货币政策相互影响和掣肘,全球货币政策的分化给全球经济的复苏设置了障碍。本轮全球货币宽松潮可以视作是上一轮货币宽松的重新协调同步,或可为全球经济的复苏蓄积能量。 总之,货币宽松不是万能的,也并未明显提振市场对全球经济的预期。近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机构纷纷下调了今明两年的全球增长预期,本轮货币宽松大潮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